新宋英烈_第八十二章 自毀根基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固然連敵軍的人影還冇有見到就撤退實非大將風采,但一來孟玄喆也好、李廷珪也罷,都算不得真正的將領,做出這類望風而逃的事情來,並不會有多少心機承擔。二來,若孟、李二人真以所帶領的這支組建不過數日的新軍去和周軍對壘,隻怕敗得會比王昭遠所部還要慘,搞不好這萬餘人會全軍淹冇、無人倖存。是以,避戰撤退對這支新軍的兵將來講,倒不失為一件功德固然名聲不好聽,但起碼保全了性命。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避戰撤兵的號令是自成都北上以來,孟玄喆和李廷珪所收回的最有代價,也最精確的一道帥令了。

成果,這兩小我在聲援的路上,一個日夜與本身的姬妾和那班伶人伶人肆意嬉鬨玩耍,一個則伴隨擺佈,儘顯恭維阿諛、溜鬚拍馬之能,不但對火線的戰事漠不體貼,乃至連本部兵馬的行軍、安營、後勤補給、糧草供應等需求主帥存眷的wenti亦是不聞不問、毫不在乎。再加上這支救兵本就是臨時從成都城內招募的青壯構成,貧乏需求的練習,更無作戰經曆。因而,救兵自成都解纜時便毫無精兵氣象,待到進入鄉野,冇了士紳百姓的指指導點,其軍紀就變得更加渙散。慢說與精乾微弱的周軍比擬,隻怕連一猩了氣候的山賊草寇、綠林武裝都比不上。若不是其打著官軍燈號,估計早就有沿途百姓去處官府陳述說有山賊下山、意欲打家劫舍了。

跟著撤退和燒屋毀糧的號令下達,後蜀救兵倉促拔營起寨。與此同時,綿州城內及自綿州到成都北麵流派漢州的一起上亦是濃煙滾滾、火光沖天,房焚糧毀、滿目瘡痍,哀鴻遍野、怨聲載道,沿途很多城池州縣、集鎮村落接連化為一片片焦土,好像人間煉獄。

對於蜀地士紳百姓的主動投效,伐蜀北路軍天然是求之不得。在顛末一番鑒彆與考覈以後,一部分熟諳山川地理、州縣門路的蜀人被安排到前鋒軍隊擔負領導,以彌補周軍輿圖的缺失和弊端;一部兼顧體強健、孔武有力的則在顛末簡樸的練習後,被分發給兵器,編為兩個“保安軍”特彆獨立團,參與周軍的行動,充當伐蜀急前鋒。彆的,為了製止因為饑荒而呈現流民潮,影響治安、影響處所穩定,唐潮和穆特爾在調派部分“保安軍”幫手本地官府保持治安與次序的同時,還拿出一部分軍糧和帳篷分發給本地官府,讓他們來施助已無糧可吃、無房可住的本地士紳百姓,幫他們度過最難捱的一段時候單從這一點上來講,孟玄喆和李廷珪或許從某種程度上實現了他們實施“燒屋毀糧”、“焦土抗周”的目標。可wenti是,周軍用來施助本地士紳百姓的糧草和帳篷全都來自於對蜀地和蜀軍的緝獲,並未對周軍本身的供應形成任何影響。不曉得孟、李二人及後蜀君臣曉得這一本相後會作何感觸。

李廷珪提出,周軍此來路途悠遠,加上入蜀門路崎嶇難行,厥後勤輜重糧草運輸極其困難。而蜀地多年未有戰事,臣民安居樂業、物阜民豐,不管是官府還是百姓家中都有很多的存糧。這些糧草一旦被周軍奪去,必將會大大減緩周軍糧草輜重轉運之困,於大蜀絕非功德。與其留下這些糧草資敵,倒不如趁周軍尚未趕到時一把火燒掉,堅壁清野。屆時,周軍不能籌糧於蜀地、以戰養戰,輜重糧草難覺得繼,其勢便不會悠長,最後隻能罷兵停戰,撤出蜀地。如此一來,不但朝廷危局可解,並且如果安插恰當,或許還能趁著周軍慌亂撤退的機遇隨後掩殺一番,以報興州、劍門之仇。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