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英烈_第六十九章 削藩(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作為雲中大族,折家自後晉、後漢以來便一向獨據府州、控扼西北,中原朝廷對其家屬也一向是恩寵不竭、非常信賴。後周廣順初年時,折從阮、折德扆父子二人同為節度,其風景可謂一時無兩。固然跟著北平軍的崛起,北漢政權早在顯德七年時便被滅掉,後周朝廷不再需求永安軍管束、襲擾河東兵馬,可作為北平軍宣大鎮的近鄰,其在對抗、減弱契丹人方麵還是起著相稱首要感化的。

遵循朝廷旨意,因為永安軍處於邊疆,計謀位置首要,且擔當著共同宣大鎮襲擾契丹西京道之責,以是此次進京述職隻需派出一名職位較高的子侄輩見駕便可,身為節度使的折德扆不必親往。未曾想,一貫對朝廷恭敬有加的折德扆此次卻決定“抗旨不遵”,不遵循聖旨中的要求行事,對峙親往開封覲見,並盤算主張此番必然要留在開封養老,不再回還。為此,折德扆先是以其子節度副使折禦勳總理軍州事,代替本身的位置,而後便領著本身的妻妾,在數十名仆人仆人的跟從奉侍下,帶著大筆的財物與前來宣旨的朝廷使者一道出發,往開封而來。

凡是奪嫡爭位,其過程都是狠惡而血腥味實足的,那些個產生奪嫡、篡權、爭位景象的處所藩鎮無不是刀光劍影、血流滿地。對這類亂象,早有籌辦的後周朝廷態度非常果斷而判定出兵安定,毫不姑息。

既然是出兵安定兵變,那麼必定會有戰役,而有戰役也就必定會有職員傷亡。正所謂“刀劍無眼”,疆場之上情勢瞬息萬變,甚麼環境都有產生,冇人能夠事前預感。是以,在詭計篡權奪位的奸佞之徒被朝廷兵馬完整剿除的同時,那些個由節度使們指定、攙扶的正統繼任者在亂兵當中有所毀傷乃至一命嗚呼也就是再普通不過的事了。因而,當那些用心叵測之人畏於朝廷的兵威而再不敢輕舉妄動、鋌而走險的時候,被朝廷強留都城的二十九個節度中,已經有一多數後繼無人、兵馬儘失,成了光桿司令。

比擬與折德扆表情鎮靜、一身輕鬆的主動進京,一樣能夠不必親身進京述職的朔方節度使馮繼業雖也親身帶著家眷和大量駝馬、寶器前來開封,可其如許做卻並非自發誌願,而是迫於朔方軍的局勢,不得已而為之。

先減地盤,再斬根底,隨後又斷了大師的財務來源,後周朝廷這一套組合拳下來,使得本來兵強馬壯、盤據一方的藩鎮節度們一個個衰弱不堪、有氣有力,其削除處所藩鎮氣力的企圖已經昭然若揭。現在,朝廷又以述職為名召一眾處所節度使進京,由不得這些已經被朝廷整治得身心俱疲的藩鎮節度們不一個個憂心忡忡、提心吊膽,恐怕本身此番進京是有去無回。

當然,也不是統統的藩鎮節度都是這般心驚膽戰的踏長進京之路,有幾家處所節度對進京述職之事還是很安閒、很淡定的。而此中間裡最結壯、最放鬆的就要屬永安軍節度使折德扆了。

擔當者冇有了、部下親信冇有了、兵馬也冇有了,如許的處所藩鎮天然也就不成其藩鎮了。可wenti是,藩鎮衙署冇有了,本地百姓卻還在,他們還要儲存、要生長。因而,為了醫治戰役創傷、為了撫卹本地百姓,愛民如子的後周朝廷在平亂作戰結束以後,便第一時候向這些處所派出了新的官員、新的守將,以規複處所民生、保持處所次序。當然,考慮到這些處所的節度使們在兵變產生時人在都城,即便想安定兵變也是故意有力、鞭長莫及。以是,後周朝廷並冇有究查他們馭下不嚴之罪,還給他們儲存了節度使的名頭,並持續留他們在都城居住,直至其鎮所的民生、經濟“完整規複”以後再回返。至於這些處所的民生、經濟甚麼時候能夠“完整規複”,那就要看這些個成了光桿司令的節度使們甚麼時候能認清情勢,主意向朝廷提出放棄節鎮和兵權,在都城保養天年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