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英烈_第三十九章 不得已的選擇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跟著一聲沉悶的轟響,堵塞在山道入口處的最後一堆停滯物被炸得粉碎,被其隔絕的徐紹安及近千“飛龍軍”兵士攙扶著受傷較輕的戰友緩緩撤出。與此同時,山道外的衛生兵和後勤兵則一擁而入,前去措置不宜隨便挪動的重傷員,並將陣亡兵士的屍體抬出。

固然對電報中要求本身原地休整、與西路軍彙合後再一起打擊江州的安排有些定見,可畢竟是本身行事莽撞、損兵折將在先、,此時與委員會其他幾位委員爭辯實在貧乏底氣,亦毫偶然義。何況,本身的軍隊也確切需求停止必然的休整,以消弭此次遇伏形成的倒黴影響。再加上,固然在徐紹安及被圍先頭軍隊出險後,邢正男便當即派人告訴賣力批示後續個人的中路軍副將前鋒個人危急已消,不必再急於趕路。可這位副將因為實在放心不下主帥的安危,還是連連催促所部抓緊行軍,並在掌燈時分趕到了山腳下,乃至於後續個人統統兵將皆累得氣喘籲籲,更有很多拖遝火炮和輜重的馬匹被累死。是以,對於王崤峻的號令,徐紹安並冇有提出任何貳言,而是當真的予以遵循履行,命令所部在山道北側不遠的陳家村安營紮寨,等候西路軍的到來。

陣亡一百四十三人,傷二百二十五人(此中重傷七十二人),總計傷亡三百六十八人,看著邢正男交上來的傷亡統計數字,徐紹安不由得心如刀絞――固然丫髻山和牯牛山山頭之上敵軍的屍身和重傷兵士數量超越了兩千,仍然不能令其感到一絲安撫。按理說,作為一名身經百戰的將領,早已見慣存亡的徐紹安,麵敵部下的傷亡本不該有這類過於狠惡的反應。可題目是,這些兵士並不是在一場硬碰硬的大戰誹謗亡的,而純粹是因為徐紹安本身的輕敵冒進、一意孤行、剛愎自用,這才進了本不該進入的伏擊圈,受了本不該遭到的進犯。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三百多部下之以是會流血、會致殘、會喪命,美滿是徐紹安一手形成的,是他這位一軍統帥將他們送進險地,交給敵軍宰割的。現在看著渾身浴血的傷員一瘸一拐的從本身麵前走過、看著一具具冰冷的屍身被衛生兵和後勤兵吃力從本身麵前抬過,徐紹安的心都在滴血,並墮入深深的自責。

建隆二年農曆三月二十四日午前,南征雄師中、西兩路兵馬到達江州城下,並將其團團包抄。

因而,在與身在開封的李俊武和張維信停止了長時候相同後,王崤峻於在當天傍晚時分發給徐紹安的電報中,一方麵在對這位八弟停止了安撫的同時,也委宛的攻訐了其不遵循團隊規章、違背作戰條例、輕兵冒進的作法。另一方麵則在同意其點竄作戰打算,將打擊江州、池州以及東路軍渡江的日期恰當後延的申請的同時,以委員會的名義號令其原地休整,待與曾誌林的西路軍主力會師後,再合攻江州。

固然對中路軍在追擊江州軍小股偷襲騷擾軍隊時斬儘撲滅,對那些已經棄械投降的敵軍也不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