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英烈_第三十三章 首戰鄂州(上)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因而,建隆二年農曆正月十六,李煜以身材抱病、冇法長途跋涉為由,拒不進京。麵對前一日還精力抖擻、氣度軒昂,現在卻變得滿臉病容、連走路都需求人扶著的李煜,早已明白此中關頭的鐘有朋並未點破,而是冷冷一笑,說道:“是否隨本使入朝,國主且自處之。隻是,朝廷兵甲精銳、物力雄富,以江南之力必將難擋其鋒。本使勸國主三思而後行,以免日悔怨之不及。”說完,便不再聽李煜解釋,拂袖而去。

建隆二年農曆仲春初九,西路軍前鋒水兵陸戰隊第一團兩個步虎帳、一個炮虎帳、一個騎虎帳在間隔武昌城二十裡的一處因沙粒潔白如雪而被本地人稱為白沙岸的陡峭河灘登岸,建立橋頭堡。同時,隨西路軍而行的江防第一艦隊除以一部保護陸戰一團登岸外,其主力持續東下,隨時籌辦反對能夠來自鄂州的江南水兵艦船。

東路:包含“飛龍軍”第一分解步兵師全數、第一獨立炮兵團、第一獨立馬隊團、“遊騎虎帳”、“保安軍”十個團、“飛龍軍”水兵南征艦隊,總計四萬八千餘人,由王崤峻親身率領,自采石磯借巨型浮橋渡江,直趨江寧府,與自池州、銅陵方向而來的西路軍、中路軍合攻金陵城。

麵對稱得上是鋪天蓋地而來的周軍龐大船團,鄂州守將固然有些惶恐,可一方麵有國主嚴令在那邊,另一方麵考慮到敵方前鋒軍隊不過人數很有限,己方在兵力上具有絕對上風,以是他就是對這支與威名赫赫的北平軍歸併以後的周軍氣力內心再冇底,還是決定要和對方硬碰硬的打這一仗。因而,其一麵命令武昌城內加強防備、加強城防,一麵派本身的得力部下率一萬精兵出城,籌辦趁著西路軍前鋒兵馬方纔登岸、安身未穩之機,將其趕下水去。如此,既減緩了周軍的打擊速率,又打擊了仇敵的軍心、進步了己方的士氣,算得上是一舉三得之策。與此同時,為了增加勝算,江南鄂州守將還命本部水軍出動百餘艘戰船逆流而上,與步軍水陸並進,操縱己方在水戰方麵的上風打擊周軍,共同步軍作戰。

光政使、門下侍郎陳喬起首出班道:“臣與陛下同受先帝顧命,現在陛下若親赴開封,即便能將刺殺宋國公一事辯論明白,隻怕大周官家也必會將陛下強留開封不放。如此,我江南社稷該當如何。臣死以後,又有何臉孔見先帝於地府之下!”

西路:包含“飛龍軍”第三分解步兵師一團、師屬炮兵團主力、師屬馬隊團主力、水兵陸戰隊第一團主力、“保安軍”八個團,以及新組建的江防第一艦隊百餘艘戰艦,總計三萬八千餘人,由曾誌林率領,自嶽州登船順江而下,直撲鄂州,而後持續東進,與自蘄州渡江的中路軍彙合;

撻伐江南之戰“萬事俱備、隻欠東風”,這所謂“東風”便是為舉兵渡江找一個師出馳名的藉口。對於現在的後周朝廷來講,這個藉口實際上是現成的。建隆二年農曆正月初八,踏結結實、快歡愉活過完年以後,後周朝廷便以江南暗中勾搭“飛燕堂”餘黨,調派刺客刺殺宋國公王崤峻為名,命李煜馬上進京解釋,不得有誤。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