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英烈_第十三章 林仁肇的悲哀(上)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目睹大周先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荊湖之地,隨後又派出兩名來自北平軍的戰將坐鎮湖南,並於此處駐紮了包含近一萬“飛龍軍”在內的三萬餘兵馬,這會兒又在三江口建起兩座大型船廠,日夜不斷的趕造各式戰船,不管是西邊的後蜀,還是東邊的南唐,心中均中惴惴不安,恐怕大周朝廷下一次會將戰役之劍指向本身的胸膛。如果說,得益於不管是沿大江朔江而上,還是走那難於上彼蒼的蜀道,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偏安於天府之國的後蜀天子孟昶的內心多少還略感結壯的話。那麼跟著周軍光複荊湖、跨過大江通途,本身之前所倚仗的最大上風被嚴峻減弱,而自上遊漂落下來的大量碎木屑又預示著周軍正在抓緊造船、大範圍的造船,這使得那位隻曉得吟詩做賦的南唐之主李煜立時冇了主張,惶恐失措,不知該如何是好。除了趕緊派出使者照顧大量財賄,前去開封進貢,向後周朝廷表示本身的臣服外,就隻會躲在**當中做詞寫詩,藉此舒緩表情,以便將那些煩苦衷給“忘記”。

可令林仁肇絕望的是,本身的這三次建言都冇有被采取,從而使他以是為的北上良機從麵前一一溜走。特彆是上一年在本身甘心揹負統統罪名,以殺身滅族為代價苦諫渡江北伐的環境下,李煜仍然分歧意本身的上疏,回絕與主動要求歸降的李重進締盟,從而錯失光複淮南的最好機會,更是令林仁肇痛心疾首,煩惱不已。乃至在厥後的一段時候內,其意誌一度低沉,發誓再不提渡江北伐、光複淮南之事。

李煜這邊想儘體例要和緩與後周朝廷之間的乾係、要將那些影響本身表情的費事事忘記,而遠在洪州(南昌)、一向主張對後周朝廷采納倔強態度的南唐大將、擔負南都留守、南昌府尹的林仁肇,倒是在時候存眷荊湖周軍意向的同時,憐惜當初因為自家主公膽怯脆弱而喪失的那一次次重奪江淮的機遇。

第三次則是在張永德、趙匡胤接連兵變,北平軍揮軍南下、入主開封,後周政局由此變得動亂不安的時候。當時,趙匡胤“黃袍加身”、兵圍開封,後周朝廷岌岌可危,後周境內各藩鎮節度將重視力全數放在開封城表裡。鎮守淮南的李重進更是清算兵馬,隨時籌辦北上開封參與到皇位爭奪戰當中,底子冇把南邊的南唐放在心上。不但沿江防備遠較以往鬆弛很多,並且其在北平軍南下、趙匡胤身故、開封落入北平軍手中,後周政局產生劇變以後,還主動與南唐聯絡,表示情願以淮南之地歸順南唐,以求得南唐在其起兵背叛時予以援助和幫手。接到這個動靜,身在洪州的林仁肇的確是鎮靜不已,當即向方纔繼任皇位的李煜上疏,以為光複淮南指日可待,朝廷應噹噹即與李重進締盟,兵發江北、光複失地。並且,為了撤銷李煜的顧慮,林仁肇在奏疏中還特地提出,若擔憂勢不能敵,於國倒黴,可在其起兵之日,將本身的家屬逮捕下獄,然後再向後周朝廷上表,控告本身竊兵兵變。事成,國度或可受益;事敗,則本身甘心受殺身滅族之禍。

實際上,自打周世宗南征,篡奪淮南十四州之地後,林仁肇不止一次向李煜及李煜的父親南唐元宗李璟提出過出兵江北、光複淮南的打算,而此中有三次是他以為勝利機遇最大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