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此時北平軍北征東路軍已經自北安州東進,直逼澤州。以是,率軍南下的蕭海璃唯有把兩邊決鬥的地點放在澤州城南、背靠堅城、為兩條小河(灤河上遊支流)相夾的一塊相對平坦的開闊地中。之以是挑選此處,一方麵是被以往北平軍依山據河包抄聚殲的戰例給嚇怕了,不敢再給對方任何能夠抄本身後路的機遇。另一方麵,也是但願陣前的那兩條小河能給北平軍增加一些停滯,或可令對方前後軍擺脫,從而給己方供應一個半渡而擊的機遇也說不定。
蕭海璃嘴裡悄悄唸叨著,內心卻在冷靜計算著對方到達瀑河岸邊以及架設渡河便橋所需的時候,以便派人告訴上遊賣力截流的兵士開閘放水,給這支此前一向所向披靡、有如神普通存在的軍隊上演一出水淹七軍的好戲。雖說以蕭海璃的身份,本來不需求跑到這裡來察看北平軍的意向,完整能夠與正在數裡外草叢密林中埋冇待機的那一萬五千精銳部下一起,等著北平軍被大水一分為二後,再簇擁而出,毀滅河這邊的敵軍。但對本身這手“水淹七軍”的戰略很有掌控的他,不肯意錯過親眼看到刁悍無朋的北平軍在激流大水麵前碰得頭破血流的一幕。是以,他纔會降尊紆貴的到這小山坡上,以這類非常不雅的姿式察看敵情――蕭海璃深知北平軍的火器不但能力大,並且能夠及遠,最遠的乃至能打到近十裡外的目標。而他現在地點的這座小山間隔瀑河不過兩三裡,如果被對方發明瞭本身的存在,用火器停止進犯,那本身可就得不償失了,以是才挑選了非常無益於本身埋冇行藏的姿式。令蕭海璃感到欣喜的是,逶迤而來的北平軍應當是底子冇成心識到龐大的傷害正在向本身一步步的逼近,其龐大的行軍縱列來到瀑河岸邊後便臨時停下、原地歇息,等候著隨兵工兵和夫子架設簡易便橋――瀑河上原有一座石砌的橋梁,蕭海璃考慮到石橋在上遊大水的打擊下能夠不會像簡易便橋那樣一衝即毀而倖存下來,從而給北平軍河劈麵的人馬衝過河來策應已過河的兵馬留下機遇,以是便命人將石橋拆毀。
北平軍北征東路軍自澤州南邊而來,間隔澤州城十裡擺佈的灤河支流瀑河是其必須超出的一道天然停滯。應曆十一年(顯德八年)農曆七月二十二上午,在忐忑不安的等候了近兩天後,北平軍“飛龍軍”那麵頗具特性的黑底金色飛龍旗終究呈現在了蕭海璃的視野當中。
遵循蕭海璃的估計,在第一拔馬隊過河並完成需求的灘頭陣地的安插後,厥後續軍隊、特彆是步兵便會開端渡河――這也恰是上遊破壩放水後,洪峰到達麵前這段河道的時候。想到幾近為大遼統統文臣武將所害怕、所膽怯,曾經活捉過蕭思溫、蕭繼先、高勳等大遼高官,擊殺過耶律敵烈、耶律撻烈等大遼皇族貴胄的北平軍,就要在本身的運營下成為任由本身宰割的羔羊、被淹冇於滔天巨浪當中,而本身的名字和事蹟將永載大遼史冊,蕭海璃不由得有些衝動、有些鎮靜、亦有些嚴峻。不過,作為一名身居高位、率領千軍萬馬的朝廷重臣,蕭海璃還是很有城府的,固然心中衝動萬分,臉上卻冇有暴露一點非常的神采,仍然是那樣的沉著與嚴厲。獨一能泄漏他此時表情的,隻要那十根嵌入泥土當中的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