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英烈_第一百六十章 設計取雲州(上)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穆特爾在中京道橫衝直撞,將那邊攪了個雞犬不寧,為曾誌林、楊新所部光複山後八州供應了極佳的保護,使得他們能夠在不受外來滋擾的環境下,按部就班的履行光複打算。同時,因為契丹朝廷冇法派出救兵援助山後八州各州縣,是以麵對攜保興莊、幽州城、榆關(山海關)、古北口四場大勝而來的近萬穿越團隊武裝,在開端的一段時候裡,沿途各州縣官吏、守軍所采納的對策出奇的分歧——但見“飛龍旗”飄舞在視野以內,要麼當即開城投降,絕無半點疲塌躊躇;要麼胡亂射上幾支箭、裝模做樣的喊上幾句,而後心安理得的做降臣、降將。如此,曾誌林、楊新所部幾近是兵不血刃的光複了儒州、媯州、新州、武州,直到兵臨雲州大同城下時,纔算碰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抵當。

因而,在對付了阿剌幾句後,高盛拔出腰間配刀,向空中一舉,狠狠向前揮下,並不顧阿剌的一再勸止,策馬奔下了山坡。跟著他的這個行動,一萬契丹精騎有如潮流普通從高盛地點山嶽中間的一條山間穀道中一擁而出。頓時的騎士揮動動手中的兵器,大聲呼喝著殺向不遠處那支“輕敵鬆弛、毫無戒心”的“幽州叛軍”。

因而,在令探馬再三確認敵軍意向,肯定敵軍後軍糧草輜重軍隊隻要兩千餘名冇有設備火器的兵丁押運,且其周邊二十裡內確無敵軍伏兵後,高勳終究決定冒一次險。他命本身的兒子高盛、親信大將兼結義兄弟阿剌,率一萬精騎出大同城,繞過“幽州叛軍”前軍主力,於天成與懷安之間對“幽州叛軍”後軍糧草輜重軍隊停止突襲。並特彆交代二人,此戰目標不在殺傷對方多少兵馬,而在於破壞敵軍的糧草與輜重。高盛與阿剌領命而去,當晚便率一萬雄師高傲同城南門悄但是出,消逝在茫茫夜色當中。

隻是,仇敵可有輕敵之心、可有懶惰之形,我軍卻毫不成掉以輕心。不管山下這支步隊表示很多麼疲懶、多麼鬆弛,我軍都應將其當作傳言中的那支神勇無敵的軍隊來對待。漢人有句鄙諺,叫‘殺雞焉用宰牛刀’。可本日之戰,我軍就是要以牛刀殺雞,要一鼓作氣,將山下這支幽州叛軍一舉毀滅、一網打儘。”

應曆九年(顯德六年)農曆蒲月十七上午,在懷安至天成的官道上,一支約萬人擺佈、擯除著近千輛兩輪或者四輪馬車的步隊,正遲緩的向天成縣方向行進著。固然這會兒還未到中午,但農曆蒲月已然是隆冬時節,加上連日晴和無雨,那些趕車的夫子和押送的兵士透露在炎炎驕陽之下,一個個冇精打采、昏昏欲睡,隻是機器的揮動著馬鞭、挪動著腳步。他們腳下的門路在顛末量日的高溫炙烤後,現在已經完整乾透,步隊一起走來捲起一陣陣的沙塵,更增加了一股頹廢之氣。

二則,山下這支步隊不過是幽州叛軍的糧草輜重軍隊,其不管是戰役力還是兵士的精氣神,天然是冇法與那些正軍戰兵比擬的。加上其從出關以後便一起高歌大進、勢如破竹,不但輕敵之心日盛,並且連日急進身材怠倦也是在所不免,這會兒有些許懶惰也是道理當中的事。

救濟的信使派出去了,高勳卻非常清楚本身毫不能將保住大同城的但願依托在那支已經被“幽州叛軍”打怕了的朝廷救兵身上——更何況現在有動靜說有一支人數雖少但極其精乾刁悍的“幽州叛軍”偏師正在中京道來往穿越,將朝廷現階段獨一一支能夠用來矯捷的力量緊緊的管束在中京道疲於對付,底子冇有力量來幫忙本身解困。是以,在救濟的同時,高勳也在主動構造人馬、整武備戰,爭奪能夠操縱對方勞師遠征的倒黴前提,將敵軍耗疲、耗垮、耗退。當然,如果機遇得宜,高勳也是不介懷主動反擊,給來犯之敵以重創的。而令高勳欣喜的是,如許的機遇很快就呈現在了他的麵前——按照探馬探知的動靜,“幽州叛軍”主力自武州解纜,一起往西南而來,現在已經到達並占有天成縣城,間隔大同城約莫二百餘裡。而與此同時,其糧草輜重軍隊卻因為行進速率較主力遲緩很多,現下方纔達到此前已經開城投降的懷安縣城,與其主力軍隊前後相隔近百裡。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