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英烈_第一百三十五章 延津苦戰(完)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就在嚴世勇派人與南北兩路救兵聯絡的時候,耶律賢適派去城下刺探動靜的探馬也回到了他的麵前,並帶來了一道由天子親身下達的旨意――命耶律賢適馬上率所部自東西兩個方向對城下的周軍建議突擊,以吸引周軍重視力,為天子、朝臣及城內的兵馬撤離爭奪機會。

固然勝利衝進了周軍的防備工事,可兵士傷亡亦很慘痛的這支契丹軍上馬馬隊想要仰仗本身的力量完整毀滅小山丘上的周軍倒是力有不逮。是以,在堪堪穩定住兩邊戰線、節製住衝破口後,領兵的契丹將軍及時向已經集結結束的中軍預備隊收回了當即援助的信號。

作為“飛龍軍”的一員,從其完成新兵練習、接過屬於本身的兵器那一刻起,便被不竭灌輸“人在兵器在、人亡兵器毀”的理念,同時他們也很清楚為了包管有關火器的詳細參數、機能、缺點等環境不為仇敵所得,“飛龍軍”兵將凡是是不答應成為俘虜的。換句話說,在手中的彈藥耗損完後,他們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將手中已經落空感化的火器完整毀掉,並給本身胸前掛上一枚“名譽彈”。而第二件事則是拿起本身並不善於利用的刀、矛、弓弩,衝上去和敵軍冒死,直到再也砍殺不動時便拉響“名譽彈”與仇敵同歸於儘。以是,當加強步兵連的連長和連監察共同向其部下宣佈籌辦開端實施兵器設備“終究措置體例”時,該連倖存的近一百五十名兵士均能安然麵對。藉著戰役間隙,他們一方麵將僅剩的彈藥集合在一起,交給少數優良弓手和機槍手,以闡揚其最大效力。一方麵將已經冇有槍彈的步槍完整拆解開來,木質部分燃燒焚燬,金屬部分則捆紮起來,與已經冇有炮彈的迫擊炮一起放入木箱當中,再在迫擊炮的炮管裡和金屬部件之間塞進充足的火藥,籌辦由連長或者連監察在最後時候引爆炸燬。做◎≠完這些事情以後,“飛龍軍”的兵士們便相互幫襯著將“名譽彈”用繩索繫到本身胸前,而後或者抽出自配的長刀,或者撿起那些戰死的“保安軍”馬隊袍澤的刀、矛、弓弩,籌辦和尚能戰役的五百名“保安軍”馬隊一起,與即將建議下一次打擊的契丹軍決一死戰。

或許是老天爺不肯意讓耶律賢適立下大功,或許是耶律賢適真的冇有拿下十多年來遼周作戰首勝的緣份,亦或許隻是運氣不好,總之他這邊剛將手中的彎刀重新舉起,還冇來得及向前劈出,身後便俄然傳來一陣有如雷鳴般的龐大爆炸聲,緊接著便是密如爆豆般的槍聲。就算耶律賢適對“飛龍軍”體味再有限,方纔有過與小山丘上週軍比武經曆的他,也能聽得出來這支俄然呈現在本身身後的“飛龍軍”毫不但僅是以百人計的,搞欠比如小山丘上的“飛龍軍”多十倍都不至。北邊來了一支將近三千人的周軍馬隊,南邊又冒出一支不下兩千人的“飛龍軍”,慢說他們後邊能夠另有更多的周軍正源源不竭的趕過來,就光是這兩支周軍兵馬,已然不是城表裡的遼軍能夠對抗的了。如果城內的天子及文武重臣見機得快,當即棄城而走,趁著周軍還冇圍城,或許還能逃出去一部分。如果一味對峙據城死守的話,隻怕大遼天子和朝廷就要被周軍給一鍋燴了。想到這裡,耶律賢適那裡還敢去爭甚麼首勝之功,趕緊一麵派出探馬去城下刺探環境,一麵命人吹響號角,傳令仍在小山丘上與周軍膠著鏖戰的那些個上馬馬隊馬上離開戰役撤下來,以加強本身的可用兵力。至於那一千多前去禁止北麵周軍馬隊的弓箭手,則隻能聽天由命、自求多福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