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營將士的馬蹄聲方纔消逝在江劈麵,一陣更加龐大的馬蹄聲便從定州來遠城方向傳來。隨即,一名通訊兵便來向李成陳述――尾隨追擊渤海潰兵的暫編旅主力已經在總批示邢正男的帶領下到達了。
以傷亡不過五十人的代價獲得殲敵六千人的戰績,即便是放在夙來都具有高互換比的“飛龍軍”,也算一件值得道賀的事情了。但是,愉悅的神采在李成的臉上隻存在了不到半個時候,便消逝不見了。因為賣力點檢俘虜的團諜報參謀向他陳述了一個其絕對不肯意聽到的動靜――渤水兵的首級,阿誰所謂的渤海國世子王繼(大光鮮)及其大部分親信親信均不在被俘職員的行列裡,更不在被擊斃的敵軍屍身堆中。據一名被俘的王繼(大光鮮)親信謀士交代,王繼(大光鮮)及其親信在渤海潰兵因為定州來遠城被周軍攻占而大亂後,並未像其他兵將那樣向浮橋逃竄,而是趁亂自定州來遠城下往東北方向溯流而上,在周軍馬隊出城之前便已離開包抄圈,從二十裡外一處早就安插下的奧妙渡口乘船渡江,逃往一百四十裡外的高麗朔寧鎮了――如果不是這名被俘的親信謀士中流彈落馬,冇法跟上本身的火伴並終究成為俘虜,隻怕周軍連王繼(大光鮮)是如何逃脫的都搞不清楚。
說完,不等尚在闡發本身這番話的李成反應過來,便向其命令道:“李團長,你馬上帶領師屬馬隊團其他兵馬解纜,一人雙馬前去朔寧鎮援助一營。”
“飛龍軍”這一個半騎虎帳非常好的節製住了推動的速率,既不會因為逼迫過火而激起渤海潰兵做困獸之鬥的勇氣,又令後者不敢放慢逃竄的腳步,從而使其領兵將領冇法找到重新整隊、穩住陣腳的機遇。
從炮彈落入定州來遠城下的渤海潰兵群中,到統統渤海潰兵或死或降,這場被李成當作本身北伐最後一戰的阻擊戰前後隻持續了不到半個時候。守株待兔的周軍以僅僅三人――均是因為馬失前蹄的不測形成的――重傷的極其微小代價,獲得了斃、俘渤水兵三千九百餘人的戰績。即便算上之前攻占定州來遠城的喪失,李成所部的傷亡也不到五十人,此中陣亡及重傷者更是個位數。而在攻城過程中,周軍毀滅的渤水兵則超越了兩千人。
王繼(大光鮮)在朔寧鎮,我們還能夠用圍城打單的體例逼高麗守將把他交出來。如果讓他跑到了高美人的西京或者開京,再想用如許的體例隻怕就不太能夠了。畢竟,清川江一線還能夠說是渤海故地、遼國國土,我們能夠用這個來由來和高美人打官司,就算他們告到開封去也不怕。可大同江乃至漢江一線自高麗建國起便由高美人節製,大周朝廷在給高麗國王的冊封文書中也是寫明的了。且不說我們兵進高麗西京乃至開京若那邊理後勤補給題目,隻怕光是朝廷這一關我們就過不去。不管如何說,高麗都是向我們大周稱臣進貢的屬國。即便其有暗中支撐王繼(大光鮮)的懷疑,在朝廷下旨討伐之前,我們都不能自作主張的向其開戰。以是,要麼不追,要追就必然要確保將王繼(大光鮮)等人困在朔寧城內,毫不成給其逃往高麗西京或者開京的機遇。”
這邊李成領命解纜,那邊邢正男隨即命令”飛龍軍”第十五步兵團留下兩個連,構造定州城內的漢人青壯打掃疆場、看押俘虜、保持定州城次序。而其他人馬在稍事休整後,由其親身帶領,兵進朔寧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