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英烈_第一百五十一章 渤海人的野望(三)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究竟證明邢正男的謹慎還是非常精確的,傍晚時分前出刺探的斥侯邏騎不但傳回了一萬五千渤海兵馬已經包抄了開州廢城的動靜,並且還給自家主將帶來了兩名“俘虜”。不過,有些出乎邢正男料想的是,這兩名“俘虜”並不是渤海人,而是如假包換的契丹人。或者遵循隨行的耶律賢所派使者的說法,這兩個契丹人底子不該被稱為“俘虜”,而是受命前去遼陽城向那邊的新仆人周軍求援的信使。固然有些難以置信,但聽完本身身邊的通譯以及耶律賢所派使者意義大抵不異的轉述以後,邢正男也不得不一邊感慨世事難料,一邊信賴真有原遼國開州守將派人向周軍救濟的事情產生。

正所謂“救兵如救火”,一方麵開州城已經岌岌可危,遲一步城內那三千契丹守軍便有全軍淹冇的傷害;另一方麵,跟著契丹死士破圍而出,圍城的渤海人在醒過神來後,必定會猜到他們突圍的目標是尋求救兵從而加強防備,以防對方真的搬來救兵。換句話說,本身在這裡擔擱的越久,渤海人的防備就會越周到,以後的戰役就會越狠惡。固然對自家兵將的戰役力充滿信心,但如果有機遇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戰果,本身又何樂而不為呢。因而,在命人將渾身傷痕的契丹信使帶下去好生醫治與接待後,邢正男略一思忖,便命令兵分三路,以“保安軍”步兵團為守備分隊,留守自家大營,庇護輜重;以“飛龍軍”第五分解步兵師師屬馬隊團主力構成截擊分隊,埋冇行軍,繞過開州廢城,於開州到鴨淥水(鴨綠江)岸邊的必經之路的埋伏,以阻擊從開州城崩潰的渤水兵;以暫編旅其他兵馬構成主攻分隊,從正麵對開州廢城下的渤水兵建議打擊。

邢正男如此作為,一方麵天然是謹慎的脾氣使然,另一方麵卻也是出於對局勢竄改的擔憂。畢竟,開州城固然早在渤∝海國滅國以後便已被放棄,其本來的統統住民也就被遷往它處,但作為靠近高麗的計謀要點,其卻一向是賣力監督高麗的契丹精騎的首要駐紮地。固然跟著周軍北伐節節勝利,駐紮在這裡的一萬五千契丹精騎和女真悍卒被大量抽調到遼陽城幫手戍守,可遵循原東京留守府供應的數據,留守在這裡的原遼國兵馬應當另有三千餘人。在派出隨行的“傳旨使者”招降守軍之前,邢正國以為有需求先將廢城內的環境刺探清楚,以防呈現近似寧州的環境――固然一向冇有大股渤海人靠近開州廢城的陳述,但在因為周軍北伐而一片混亂的環境下,誰又能包管遼國原有的資訊通報通道還能普通運轉,將各地的動靜及時通報到遼陽城來呢。以是,邢正男甘願稍稍拖後一點行軍速率,也毫不會為了早到鴨淥水(鴨綠江)幾個時候而率軍冒進。

遵循那兩名所謂“信使”的說法,早在十天前,也就是建隆七年的農曆六月十一,他們的主將耶律識傑便已經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