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英烈_第一百章 自私的亡國之君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提及來也是劉保興命好。如果放在以往,隻怕南漢軍一出戰,便會成為周軍炮火的捐軀品,成為實實在在的炮灰。可這一次黃海倒是成心放緩攻城的節拍,並未一上來便策動守勢。一方麵,黃海是但願儘量保住麵前這座兩廣地區最大的城池,為後周朝廷今後對這片地區的統治和辦理締造更好的前提。另一方麵,黃海也是想等一等北集群和東北集群,特彆東北集群的總批示楊新,但願城破之時,兄弟三人能一同入城、一起分享這一開疆拓土、滅國擒王的名譽——畢竟,唐潮此前另有平滅後蜀之功,而楊新卻和本身一樣,一向在北方駐守,身上均無滅國之功如許的殊勳。

“啟稟官家,現在是巳時初,周軍尚未攻城,禎王和蕭仆射尚未回宮。”被劉鋹的反應嚇了一跳的內侍寺人有些戰戰兢兢的答道。

周軍的勸降信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發給劉鋹及南漢一眾文官武將的最後通牒,意味著從劉保興接過它開端,留給南漢君臣決定降還是戰的時候隻乘下十二個時候了。事到現在,劉鋹的決定是做得做,不做也得做。如此壓力之下,在又顛末端一個下午的思忖與衡量後,劉鋹終究痛下決計,做出了決定。一方麵,他佯裝同意投降,並派皇弟、判六軍十二衛、禎王劉保興帶領右仆射蕭漼、中書舍人卓惟休等朝廷重臣攜重禮及降書順表前去周軍大營請降。另一方麵,他卻又暗中安排親信內宦樂範於番禺城水門外的海岸邊籌辦了十餘艘海船,載滿金珠玉寶及十數名本身最為寵嬖的妃嬪,並調撥了千餘名其以為對本身絕對忠心耿耿的宮中禁衛隨行庇護,籌辦趁著夜深人靜的時候叛逃出城,跑到瓊州島或者更遠的占城國臨時遁藏。今後如果有機遇就捲土重來,如果冇機遇便依托這些個金珠玉寶當個大族翁,持續過清閒安閒的餬口。為此,劉鋹還特地交代本身的弟弟劉保興,必然要麵見此番周軍南征的都擺設唐潮方能正式商談投降之事,以便為本身的叛逃爭奪更多的時候——畢竟唐潮現在還在從英州趕來的路上,再快也要到明天中午時分才氣到達番禺城下。到當時,本身早就在百裡以外,就算周軍發明後當即追逐,茫茫大海之上又去那裡尋覓本身。

固然是降、是戰尚未議出個成果來,但麵對周軍的應戰南漢君臣卻不得不予以迴應。不然的話,隻怕己方守軍那本來就所剩無幾的軍心鬥誌就要蕩然無存了。是以,劉鋹馬上派本身的弟弟、判六軍十二衛、禎王劉保興率軍五千出北門應戰。而他本身則留在宮中,持續與文臣武將們商討對策。

對於劉鋹推辭任務的做法,龔澄樞、李托、薛崇譽等人是認也不是,不認也不是。認了,此番南漢之地蒙受烽火浸禮的罪名便會落到他們身上,一但究查起來,隻怕本身的人頭不保。不認,又有違為人臣子之道,與本身自幼所受的教誨以及行動原則不符合。是以,聽完劉鋹所言,他們隻能低頭不語,既不承認也不否定,以沉默來表達本身的態度。

聽完內侍寺人的稟報,劉鋹頓時睡意全無,他趕緊翻身坐起,吃緊的問道:“現在是甚麼時候?周軍可曾攻城?禎王可曾回宮?他與周軍媾和可有成果?”

建隆六年農曆蒲月十七午後,南漢主劉鋹素服白馬,率一眾宗族、官屬出番禺城北門,入周軍大營向唐潮等南征軍將帥請降。唐潮承製釋之,率軍進入番禺城,並將劉鋹等人送到龍德宮臨時把守,待局勢穩定以後再送往都城見駕。同日,一向屯駐於封州的藩崇徹亦帶領部下部分將領趕到番禺城下,向周軍投降。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