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淡燭火搖擺,映照著世人儘是憂愁卻又透著幾分決然的麵龐。
反對者卻道,公子嘉仁善不足,勇敢定奪不敷,當下亂世,麵對秦軍虎狼、聯軍環伺,需一名鐵血雄主,方能於險境中餬口機,其荏弱心性恐難以撐起趙國危局,反倒誤國誤民。
可麵對秦軍淩厲守勢、聯軍三麵合圍,亦漸感獨木難支,兵力折損嚴峻,補給幾近斷絕,士氣如風中殘燭,飄搖欲熄。
遂遣使者,攜厚禮密會公子嘉,言楚國願助趙國複國,共抗暴秦,前提是戰後訂立盟約,互通有無,平分秦地所得。
為首的老臣廉頗,昔日威震疆場,現在華髮叢生,身軀卻還是結實矗立,目光沉穩如淵,環顧世人後,率先突破沉默。
現在局勢錯綜龐大,牽一髮而動滿身,稍有差池便會萬劫不複,治國需衡量利弊、長袖善舞,魯莽武夫恐難以把握朝堂、周旋各國。
聯軍內部亦衝突重重,燕國輕騎與楚國雄師因批示權、戰利品分派齟齬漸生,有內鬨之兆,但在秦軍重壓下,仍勉強保持合作,對趙軍構成合圍之勢,情勢愈發危急。
另一邊,秦國海內得知火線戰事膠著,秦王嬴政大怒,決定增兵。
喜好新戰國七雄:趙國崛起請大師保藏:新戰國七雄:趙國崛起小說網更新速率全網最快。
公子嘉衡量利弊,虛與委蛇,收下禮品,稱需與朝堂商討,暫未應下盟約。
楚國項梁見趙國行動,心機一轉,暗忖若趙國新君得力,或可成抗秦有力臂膀,亦能管束燕國,免其在楚秦爭鬥間扭捏不定、坐收漁利。
世人紛繁點頭,神采凝重,卻又對新君人選各執一詞,爭辯不休。
好似暴風雨中飄搖欲墜的孤舟,運氣叵測。
因而暗中派人彆離聯絡燕、楚,表白情願接管合作,但需看到實際的軍事行動後才肯簽訂正式盟約。
爭辯間,忽有密探來報,言秦軍王賁部雖受燕楚聯軍打擊,守勢稍緩,卻調劑戰略,穩紮穩打,步步緊逼趙軍舊部藏身之地。
公子偃心中嘲笑,麵上卻不動聲色,報答之餘,亦未做本色性承諾,隻道先破秦軍,再論後事。
燕國鐘離恪亦洞察趙國新君擁立之事關乎局勢走向,親赴火線,與公子偃密談,許以燕軍援助、糧草補給,勸其今後若複國勝利,與燕修好,共圖霸業,聯手對抗秦楚。
可質疑聲隨之而起,言公子偃脾氣剛猛魯莽,易打動行事。
似是無聲訴說著往昔的繁華與當下的滄桑。
又有人提及公子偃,讚其自幼年便隨軍曆練,弓馬純熟,深諳兵事,曾在北部邊陲抗擊匈奴擾亂,屢立軍功,於軍中聲望甚隆,得諸多將領擁戴,由他繼位,可敏捷掌控軍隊,提振士氣,以軍事為刃,扯開秦軍包抄圈,反攻複國。
邯鄲城內,新君擁立籌辦緊鑼密鼓,宗廟補葺、儀仗籌辦悄悄停止,趙國舊臣望著繁忙氣象,心中五味雜陳,深知前路漫漫,波折叢生,可那一絲複國曙光,如暗夜裡星鬥,支撐著世人在絕境中砥礪前行,等候著運氣轉折,期盼趙國能於亂世烽火中重鑄光輝,再立於世。
一時候,各國之間暗潮湧動,風雲變幻更劇。燕國鐘離恪收到公子偃的動靜後,不顧海內反對之聲,判定出兵。
世人衡量之下,覺此策可行,遂分頭行事。
其舊部借山林城垣之利,與秦軍搏命周旋,仰仗對家國的一腔熱血、對複國的執念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