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亡雲煙事_第4章 鐵馬歎餘生(3)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鄭國常例,都中官員外放處所官,便是不降品級平調,也視為貶黜。

方旭略一沉吟道:“這等狗屁文章,何必朝議,底子不值一駁。中書省壓下,將這姚禮告誡一番也就罷了。嗯,這個姚禮也要小小懲戒一下,徐少保乃國度之柱石,豈能容他如此無端構陷。”

張銓回身回屋去了。袁端也已看完了奏疏,臉上神采如常。方旭也覺有些佩服,非論何時何事,袁端都能沉得住氣,偶然比本身另有涵養。方旭一手托起茶盞,一手重撥盞蓋,輕呷了一口茶,又放下茶盞道:“宜直,你如何看?”

方旭最不肯的便是上奏鄭帝,但細思也冇有好體例,上奏已是獨一前程,隻得道:“便是上奏聖上,也要我等有一個建議纔是。那便如此,將姚某調任秘書丞,如何?”

張銓垂手恭立道:“是,養性工夫銓還要多修習纔是。”

方旭連連點頭:“那宜直說該如何措置。”

袁端沉吟道:“此事若要大事化小,隻怕不易,不若具折上奏,請聖上決計。”

姚禮的奏疏被采納,並加以告誡,這於禦史言官而言乃是常事,朝中並無人覺得意。但三日以後,姚禮又上了一份奏疏,與上一份並無大異,還是彈劾徐雲十宗大罪,更言道:當今天下各國皆是武將起始,若非論處徐某之罪,異日恐有操莽之禍。

方旭看了一眼,見奏疏封皮上端端方正幾個正楷大字“奏少保、禁軍都宣撫 使徐雲貪功諱敗、欺君罔上疏”,不由心頭大震,倉猝再看落款,“臣諫院右正言姚禮謹奏”。定了定神,再翻開奏疏看,“臣聞古之好德者...”洋洋灑灑千餘言,列舉了徐雲十大罪行,“1、欺君罔上,2、僭越逾製,3、貪功諱敗,4、謊報軍功,5、冒功領賞,6、坐視賊兵屠掠,7、畏敵不前,8、驕橫放肆,9、豪侈淫逸,十、貪墨納賄。”

方旭、袁端二人隻得好言安撫,然敕令已不能變動。郭信、韓棟二人嘵嘵不休一個時候方纔拜彆。第二日,彈章便如雪片般飛入政事堂。

方旭的臉已完整沉了下來,四位中書舍人位份雖不分前後,然因崔言入政事堂最早,做事最勤懇,各衙署政事也是崔言最精熟,早已隱然以崔言為首,此時崔言不肯受命擬敕,便是再召其他三人也是白說無異。方旭曉得此事已無竄改能夠,嗆聲道:“好好好,異日朝中有妄論大臣之事,以風言加罪重臣之時,致國度危,社稷亡之日便是公等之罪。莫非史乘中便不會寫上這一筆麼?”

方旭已是笑了:“告誡還是要的,不然台諫豈不是能夠隨便攀誣大臣,便是懲戒也不過罰俸三月罷了,若不如此,豈能以儆效尤。宜直不必如此嚴峻。”

鄭國朝堂亂成了一鍋粥,方旭、袁端二人也已焦頭爛額。二人無需多商討,一拍即合,帶著這些奏疏來到紫宸殿,請見鄭帝。

鄭國軌製,三省合一而為政事堂,然名義上各省職責內的事件還是要各省官員來措置的。方旭為中書侍郎,有擬招之權,袁端為門下侍郎,有從屬與封駁之權。但崔言等四位中書舍人卻既屬中書省,又屬門下省。鄭國為裁汰冗官,將中書舍人和門下給事中合而為一,稱為“中書舍人”,職責倒是既為中書省草擬聖旨,又為門下省批駁詔敕。隻要崔言擬了這道敕令,便代表門下省對這份敕令已無貳言,同意屬印。按鄭國宦海端方,門下侍郎普通是不會對給事中同意屬印的詔敕再提反對定見的。方旭在瞬息之間想到這個彆例。此時隻要崔言承諾擬敕,按常例袁端便不會再說話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