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亡雲煙事_十一 月下夜歸客 10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徐恒點頭道:“家兄做到都批示使也就到頭了。有家父與我之前事,有當今在之一日,便斷不會教徐氏重掌禁軍。如果當今百年以後......此事難以預感,不提也罷。”

秦玉心中有些不解,徐雲、徐恒都參與太子謀逆一案,當今如何肯汲引徐慷?隻是卻不便說出口,便道:“當今顧念徐少保舊情,對徐氏一門隻怕皆另眼相看。”

“然燕國兵盛,以我鄭國目下之力,尚難以擊敗燕國,是以若要開疆拓土以強大本身,搶先圖南邊。越國七山二水一分田,地廣人稀,然這一分田卻盛產稻米,可謂魚米之鄉。當今越國之君在位十五年,倒是個平淡之主。雖平素以儉仆自居,卻毫無富國強兵之策。天下養兵不過十五萬,有十萬陳於楚越鴻溝,防備楚國。越國積弱,我鄭國自可圖之,然中間隔著一個楚國,畢竟鞭長莫及。”

徐恒飲了一杯酒,又說道:“措置過趙練材,便該輪到李克讓了。或一年,或2、三年,李克讓必定開罪。璧城若能抓住此機會,必可一飛沖天,升任都批示使。”說完卻又搖點頭道:“此事太難,太難。縱使三年,璧城還是過分年青,如果驟降低位,有駭物聽。便是陳封一力保舉,當今也難允準。何況陳封不過也是都批示使,又如何肯與你並肩。此事太難。也罷,璧城便放心等著就是,現下隻積累些功勞,待到盧象山致仕,陳崇恩掌禁軍之時,都批示使便是璧城囊中之物。當時璧城統十萬雄師撻伐天下,方遂畢生之誌。”

秦玉恭肅道:“聽永業之言,真如醍醐灌頂。令玉茅塞頓開。秦玉拜謝。”說罷離席深施一禮。

秦玉道:“聽聞永業這幾年遊曆天下,想必列都城有所見聞。各國情勢,我心向之,請永業為我解惑。”

秦玉這才恍然:“本來如此。當今已大哥體衰,必不會將這隱患留給先人,想來這幾年也該脫手了。”

徐恒道:“南邊三國我已遊遍,北方二國卻未及踏足。然燕代互為唇齒,若謀一國,另一國必應之,等閒不成圖之。這三年鄭燕兩國官方互市,兩邊都可各取所需,燕國便也不必行劫掠之事。然燕國夙來無信,如果海內有些緩急,隻怕還要圖我大鄭。當時兵戈之事不免,倒是璧城建功大好機會,在我大鄭,隻要抗燕方被視為大功。代國國小兵弱,憑藉燕國以自保。我若圖北方,搶先攻代國,代國若滅,則燕國可圖。”

“趙練材遠在漢中,如果問罪拘拿入都,或當即賜死,虎賁五萬雄師麵對勁敵,豈可一日無主將?若不立時任用一主將率領全軍,彈壓兵將,隻怕會軍心不穩、士氣低沉,更會被蜀軍有隙可乘。漢中隻我二兄與天雄衛都批示使於介罷了,於介資格雖深,功勞、名譽卻皆不及我二兄,當今豈會舍近而求遠。此其二。”

“巴蜀自古天府之國,火食稠密,物產極豐。我鄭國欲取天下,搶先取蜀。昔年秦先有蜀方有天下,蓋因蜀地路險,易守難攻,所產糧米足以支應天下之故也。當今蜀主昏庸無道,近三年苛捐冗賦屢出不斷,將士離心,百姓載道,取蜀良機已至。唯有一夏侯蹇屯五萬精兵於利州,乃是親信之患。夏侯蹇雖知名將之名,卻也不成小覷。據聞其人治軍有道,軍令嚴明,更兼敦本務實,不求浮名,五年間在利州將防地連成一片,等閒難破。然欲取巴蜀,必先擊敗夏侯蹇,夏侯蹇既敗,蜀國精兵儘失,劍、綿雖險,卻不敷以阻我雄師。當此時,若朝廷有取蜀之意,璧城當力圖出兵,若能為取蜀立下頭功,今後都批示使一職,璧城便可唾手可得。”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