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玄奘_第三十五章 白骨成堆的“福地”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聽到這裡,玄奘啞然發笑:“這算甚麼奇招?想不到天下的騙術竟然如此類似,當真可歎、好笑!”

玄奘還記得,本身最早得知這個詞的真正含義,是在長安效外波頗密多羅的精舍內,當時正值夏季,窗外飄著雪花,精舍內也冷得逼人,小小的火盆收回微小的光,彷彿隻能給人一點暖和的設想……

不過,這一帶郊野開闊,河網密佈,路途倒是不難行走。

保護人接著說道:“齋日期間,各座佛塔都被人們競相供奉,綴有彩飾的旗幡,鑲有珠寶的傘蓋,行行對對地吊掛擺列,煙氣如雲,鮮花如雨,國王、大臣一世人等,悉皆到此,一心積德。”

“善哉!”玄奘忍不住合掌稱歎了一句。

“本來如此。”玄奘笑了笑,像他如許見到佛聖就拜的不知又該算是何宗了。

在都城四週二百裡內,是一塊被稱為“福地”的處所。但是玄奘與般若羯羅來到這裡時,看到的倒是各處的骨骸,縱橫堆積,如同富強的樹叢,令人觸目驚心。

司馬遷的《史記》中,稱天竺國為“身毒”,這個名字先不說音譯得是否精確,從字麵上看倒真是貼切得很,“身毒”就是“一身毒火”,讓人一見之下刻骨銘心。

般若羯羅道:“那是好幾十年前的事了,當時這一帶有二王分治,相互間爭鬥不休,兵戈不息。因而,兩個國王達成分歧,在鴻溝處通過一場交兵,分出好壞,定出雌雄。

在城郊的一些河上,他看到很多用樹枝搭建而成的水上小屋。這類小屋的構造非常簡樸,用樹樁將其牢固在水裡,一邊緊挨著河沿,屋頂上堆著厚厚的樹葉,幾近每座小屋內裡都住著人。

“那如果單身男女證得阿羅漢果位呢?”般若羯羅刨根究底地問道。

“如許的大話也有人信?”他難以置信地問道。

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候裡,玄奘經曆了從冬到夏再到盛暑的氣候竄改,他不明就裡,實在為五印度的極度氣候感到震驚。

這裡的氣候、泥土與前麵顛末的國度冇甚麼分歧,但此地的民風卻遠不及秣菟羅國,情麵輕浮,住民爭相以豪侈為勝,一部分人精通把戲,崇尚特異技術;多數人逐利經商,隻要少數百姓種田務農。

“這時候有一個才氣出眾的婆羅門,他給國王出了個奇招,操縱神的意誌令百姓服從!

兩個沙門在這個看上去既暖和又友愛的國度休整了幾天,王城表裡有十所伽藍,僧徒固然希少,佛法卻未斷絕,時有香客前來誠懇致敬。

看著這些皮膚被曬得烏黑髮亮的人,玄奘俄然想到了一個宗教詞彙——“苦行”,這個詞在梵文中的原意實在是“受熱”的意義,不管是婆羅門教徒還是耆那教徒、佛教徒,都相沿了這個詞。

秣菟羅國事盛極一時的文明中間,更是當年迦膩色迦王的南邊之都。這裡的都城更加弘大,氣候更加酷熱,地盤也更加肥饒,地裡盛產稻穀和棉花,城內的小作坊裡則出產精美的細毛花布。家家戶戶蒔植芒果,即便是在都會裡,住民家蒔植的芒果樹也能會聚成林,富強稠密,帶給行人絲絲陰涼。

石室內的僧侶答覆說:“這是當年近護尊者留下來的。尊者在此論說佛法、度化眾生時,如果伉儷二人都能證得阿羅漢的果位,就投下一簽,作為記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