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南明_第197章 防務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不過為防流賊火炮,流賊炮擊時,這些火炮掩在牆邊,待流寇衝近後,再推出去轟擊。

世人走到北圩門處,這邊一樣人來人往,垛牆垛口各處,除了都有懸戶架在一邊,另有大量的青壯揹負麻袋土筐,一樣堆在垛牆各處。

最後代人轉到西門,外間光禿禿,野茫茫,近城數裡,都是荒草連天的荒草地,非常合適大隊人馬排兵佈陣。

而在楊河的安排中,除了各種防具外,城內幾官,由主簿鄭時新守東門,縣丞劉遵和守北門,典史魏崑崗守南門,楊河本身與知縣高岐鳳守西門,因為他判定,那邊是流賊的主攻之地。

也隻門路連著圩門處,東門外有短短不到百米的關配房屋,然後南圩門外有寥寥幾間房屋,這三麵流寇若攻打,他們兵力再多,亦隻能沿著門路展開。

第一道土牆十幾步後,就是第二道土牆,一樣高厚,特彆一些部分擋著第一道土牆的空位。但這牆前冇有壕溝,並且不連貫,倒是供殺手隊兵,馬隊隊哨探隊遁藏與反擊之用。

楊河笑道:“隻對著門路的流賊轟打,每圩門有六門小狼機銃足矣。”

新式火器發射裝填不易,楊河就棄之不消,不過佛郎機炮楊河早前要走五門,還都是獵鷹炮範例,餘下隻小佛郎機十八門,分守三門,每處小佛郎機六門。

然後大家扳談著,一邊還細心用粗布擦拭手中的新安銃,個個詳確非常。

這些鑲鐵棉甲三層加甲片,遍及重三十斤,有些乃至重四十斤,防箭才氣非常良好,東西方曾有測試,西方精銳的長弓手在六十五英尺間隔,約十九米,十三步擺佈,才氣穿透棉甲與甲片並且刺到肉。

保護垛口的懸戶懸簾,也不竭搬上圩牆。

以上都不要碰到精美的火器,不然移到七八十步,乃至百步外都冇用。

楊河不覺得意,後膛槍不是甚麼高深的技術,此時東西方都有,比如大明的掣雷銃,就是與佛郎機一樣,都是從前麵裝填的火器。

懸戶軟壁是防箭利器,但對火炮就冇用了,這些垛牆都冇有包磚,固然現在夯土堅固非常,但對上火炮,恐怕冇被轟打多少下,就有能夠被轟塌了。在垛牆後堆積麻袋土筐,便能夠很好的防炮。

……

對西門的戍守,楊河並不是僵守城池,而是依城而戰。

二十五副鑲鐵棉甲首要殺手隊的隊長隊副,佈陣後第三排一些悍勇的甲長士卒利用,因為他們要保護側翼的側翼。

這邊的地形空曠,隻門路靠北側,圩門出去約二百多步有一個燒燬的演武場,楊河曾到演武場看過,斷垣殘壁,周邊與內裡儘是水窪與爛泥,底子不能戍守。

也構成了一個怪圈,統統人都在研討前膛槍的射程與能力,西班牙名將巴威克就主張:“重型火繩槍要能夠在一百碼殺死穿戴防彈盔甲的人,在四百碼殺死穿戴淺顯盔甲的人,在六百碼殺死冇有穿戴盔甲的人。”

他的後膛槍之以是有現在威名,不是技術有賽過,而是靠精工與標準化,以是打造出來的火器標準精美。換成此時混亂之極的辦理與工匠閉門造車,想複製他的標準新安銃,難如登天。

殺手隊兵們躲在第一道土牆兩翼,另有第二道土牆前麵,流賊要繞出去博戰,起首要麵對城牆上的火槍打擊,然前麵對兩翼的軍陣。

即是這一段,都用裝滿泥土的沉重土筐土袋諱飾得嚴嚴實實。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