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南船,不管是魏、燕還是秦、涼等北方諸國,對海軍都不正視。
風捲雲舒,山風吹拂青衫,烈烈飄飛,楊安玄仿要乘風而去。
楊安玄哈哈大笑,對著山間雲海踏前一步,大聲誦道:“清齋三千日,裂素寫道經。吟誦有所得,眾神衛我形。雲行信長風,颯若羽翼生。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溟。海色動遠山,天雞已先鳴。銀台出倒景,白浪翻長鯨。安得不死藥,高飛向蓬瀛。”
楊安玄微微一笑,回了一禮,轉轉頭去。
從滑台出走的時候,慕容德隻帶了少量的鮮卑部族,為了站穩腳根,慕容德嚴令軍隊不準劫掠,因此獲得百姓歡迎,青、兗各縣望風而降。
楊安玄見慕容德雖有禮賢下士之名,便卻場麵實足,明顯並非至心待士,對張鋒道:“走吧。”
得知楊安玄來自東晉東海郡,涓滴不覺得意,笑道:“郎君是來退學的吧。大王設學官,招收太門生,這段時候有很多像郎君如許的人前來招考。”
訪罷太史慈故裡,一起逛逛悠悠地前去廣固城,楊安玄發明他身上的士子青衫很受尊敬,販夫走狗遇見多會向他揖禮,住店用飯都回禮遇,讓楊安玄暗自感慨,孔孟之鄉公然與彆處罰歧。
三處水寨並冇有大的戰艦,多是些弋船、走舸、橋船,連鬥艦、兵艦都未幾,更不消說樓船了。
楊安玄看那少年郎麵貌娟秀,舉止帶著幾分荏弱,心疑他是名女子。
少年人目光閃動,明顯亦被這兩句打動,嘴中卻不肯伏輸,道:“光說兩句有甚麼用,有本領把整首詩都念出來。”
楊安玄轉頭望去,竟然是在廣固太學府前碰到的那對兄弟。
楊安玄暗自好笑,可惜泰山少了這首“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因之失容很多。
最後與他結識的董、韓兩名流子得知他出身寒微,也不再前來邀他集會。楊安玄不覺得意,倒是張鋒氣不過,罵了幾聲“狗眼看人低”。
玄月初解纜返程,二百匹馬裝在兩艘大貨船內,船麵上堆放著混亂地貨色,以免惹人諦視。
路上,張鋒聽楊安玄報告太史慈北海報恩、鏖戰孫策、安寧東南的故事,神情激揚難以自抑。
最後聽太史慈臨終留言,“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張鋒慨然道:“仆雖鄙人,願效太史慈為主公開疆拓土,不求立不世之功,但願能報主公之恩。”
進駐廣固後,慕容德結合、重用本地的漢士族,渤海封氏封孚、封愷、封逞叔侄皆掌秘密,鞠仲、潘聰都身居高位,漢士族獲得重用。
…………
慕容德篡奪青兗之地後,推行儒學,寵遇本地士族,與民生息,更得百姓推戴。
楊安玄冇有隨船而行,在掖縣登岸,扮裝成遊學地士子,看一看慕容德治下地風土情麵。
身邊的張鋒望著麵前美景,感慨隧道:“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本日方知詩中之意。”
找了家堆棧住下,店伴計看到楊安玄身上的青衫,熱忱接待,帶楊安玄到住處時還殷勤隧道:“郎君從那邊來?”
張鋒跟在楊安玄身邊已經六年了,從一個黑瘦的小孩長成結實的少年郎。名為主仆,實為師徒、兄弟,張鋒隨在楊安玄身邊習文練武,生長敏捷。
青年人默誦一回,驚讚道:“好詩,氣勢興旺、豪興逸飛,當真好詩。”
胡騎南下,青兗之地前後被後趙、前燕、前秦占據,苻堅推許儒學,嘉獎文教,很得青兗百姓民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