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好夜讀全唐詩請大師保藏:夜讀全唐詩小說網更新速率全網最快。
唐詩,它絕非僅僅是擺放在案頭供人撫玩的標本,它清楚是流淌在中原後代血脈深處的彭湃潮汐,是雕刻在我們骨肉當中的平仄基因。那些泛黃的墨跡裡,藏著亙古穩定的月光,灑在汗青的長河之上;藏著烽火硝煙,見證著期間的興衰更替;更藏著統統中國人共同的心跳節拍。當指尖悄悄觸碰那溫涼的鉛字,八百卷詩稿便刹時化作浩大銀河,澎湃傾瀉,淋濕了每一個尋覓文明之根者的靈魂。
指尖悄悄撫過泛黃的紙頁,頃刻間,時空仿若交叉。長安城那澄徹的月光,穿透了雲母屏風,傾灑而下;二十四橋的簫聲,婉轉委宛,嫋嫋傳來;陽關三疊的柳色,清爽明麗,映入視線。它們相互交叉,細精密密地編織進這方寸之間的江山長卷,將大唐的風華一一揭示。
銅爐篆冷夜初央,一卷銀河泛墨光。
石壕泣血苔痕暗,錦瑟凝珠劍氣涼。
更深漏斷,萬籟俱寂,我於喧鬨中披衣而起,撲滅案頭燈火。青瓷盞內,嫋嫋茶煙升騰,與銅爐中悠悠沉香相互纏繞、纏綿,彷彿是千年詩魄,盤桓不散,繚繞在這一方小小的六合。
青蓮醉攬峨初月,瘦骨悲斟渭水霜。
在盛唐那如七寶瓔珞般繁華燦豔的期間畫卷裡,王維以清爽天然之筆,描畫出竹喧浣女的餬口場景,驚落了空山的鬆子,禪意悠然;岑參則用豪放曠達的筆觸,勾畫出塞外的絢麗風景,梨花漫天飛舞,化作瀚海闌乾上的百丈堅冰,氣勢澎湃。
露泫初唐蟬破壁,雲帆盛唐鶴橫江。
滿紙菸霞皆故交,與君同沐大唐蒼。
且看這滿紙菸霞,皆是詩意的凝集。賀知章金龜換酒的疏狂之態,至今仍在光陰的長河中發酵,令人神馳;石壕村頭那慘痛的哭聲,穿越千年,從未嘶啞,訴說著人間的磨難;錦瑟五十弦,還是悄悄地等候著滄海月明的密意註腳,奧秘而動聽。現在,我與千年之間的詩魂相對而坐,任由他們的孤憤與和順,如潺潺溪流,將塵凡的喧嘩掃蕩、洗淨,終究變幻成一片潔白的唐時霜,純潔而誇姣 。
《夜讀全唐詩》
徹夜,身處鋼筋叢林當中,窗外霓虹閃動,這當代的繁華之光,竟與影象中洛陽牡丹的殘影奇妙地疊印在一起,相映成趣。光陰流轉,千年已過,但我們仍然會在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儘,蠟炬成灰淚始乾”的密意詩句前,久久怔忡,思路萬千;在陳子昂“念六合之悠悠,獨愴但是涕下”的長歎裡,愴然淚下,感慨萬千。
初唐的晨露,還殘留著齊梁宮體詩的胭脂餘痕,而駱賓王筆下的蟬鳴,卻已如利喙,啄破了六朝金粉堆砌的琉璃瓦,奏響了新期間的先聲。李白醉意微醺,揮毫潑墨,筆下的雲帆,乘風破浪,劈開滄海間的明月清輝,儘顯豪宕蕭灑;杜甫衣衫襤褸,描述蕉萃,其衣袖間兜滿了人間的不公與磨難,朱門的酒肉飄香與路畔的凍骨溫飽,構成光鮮對比,悲歎著人間的滄桑。
隔窗霓共殘燭舞,千年平仄浸詩囊。
夜漸深沉,萬籟俱寂之時,李賀詩中“崑山玉碎鳳凰叫”的錚鳴之音,還是在耳畔反響,餘音繞梁;杜牧筆下“豆蔻梢頭仲春初”的誇姣意象,儲存著晚唐最後一抹醉人的嫣紅,淒美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