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東漢明帝時,有一名水土工程專家叫王景,因管理河渠有功勞,獲得天子的犒賞,禮品中竟然有一部《山海經》。而東晉大墨客陶淵明平生不為五鬥米折腰,卻佩服於《山海經》,曾一口氣寫下《讀<山海經>十三首》詩,留傳至今。此中的第一首詩就表達出他讀《山海經》後歡愉鎮靜的情感和曉得天下的結果“俯仰終宇宙,不樂複何如。”
《山海經》的版本很多,此中註釋本也稀有種,如晉人郭璞所撰《山海經傳》、明人王崇慶所撰《山海經釋義》、清人吳任臣所撰《山海經廣注》、清人郝懿行所撰《山海經箋疏》等,都是較首要的。此中尤以郝注本為集大成之作。他針對前人研討《山海經》,尚存“辨析異同,刊正訛謬,蓋猶未暇以詳”的環境,因而博采眾家之長,“作為《箋疏》。箋以補註,疏以證經……計創通大義百餘事,是正訛文三百餘事,凡所指擿,雖很有根據,仍用舊文,因此無改,蓋放(仿)鄭君康成(鄭玄)注經不敢改字之例”。以是,郝懿行的《山海經箋疏》是一種較好且又通行易得的本子。今次註譯《山海經》,即取郝注本作為底本。而前麵所說的把原文中訛誤衍脫之字用圓括號和方括號標示出來,並不徑改,就是成心遵守“注經不敢改字”的原則,庶免拘泥之譏。
西漢武帝的時候,有人給天子進獻了一隻奇特的鳥,拿各種食品餵它,但它都不肯吃。聞名文人東方朔瞥見這隻鳥,就說出了它的名字,又說它該當吃甚麼。一實驗,公然就像東方朔說的。天子問東方朔如何曉得的,他說《山海經》中有記錄,看了自會曉得。
口語山海經
《山海經》是知識的山,是知識的海,並以它博識、豐富的內容和獨特、高超的設想力為古往今來的人們所稱道、所歎服,因此它不但是泛博社會科學和天然科學事情者研討的首要工具,並且也是泛博讀者朋友獲得很多當代文明、汗青、風俗等知識的寶庫。此書所記的山、水、國、民族、植物、植物、礦物、藥物等,除大部分是殊異的而外,也有一部分是常見的。但是,不管其是殊異的還是常見的,都是上古汗青、地理、民風的一個側麵。以是,要體味當代的山川地理、風俗風景、奇獸怪鳥、神仙妖怪、金玉珍寶、天然礦物、神話故事,不成不讀《山海經》。並且,《山海經》也為人們體味天然知識和當代某些充滿巫神禱告的社會餬口供應了貴重的質料。特彆是《山海經》中所儲存的為人們所熟知的精衛填海、誇父追日、羿射九日、禹鯀治水、共工怒觸不周山等神話傳說,不但是以胡想的情勢反應了人與天然的衝突,更首要的是給人們以主動鼓勵;而那些如太陽每天的東昇西落、玉輪每月的圓缺盈虧、一年四時的寒暑竄改等有關天然界的記敘,不但僅是上前人要為解釋天然征象而作,更首要的是給人們以摸索的勇氣。諸如此類,真可謂有永久的魅力!
現存之《山海經》總計十八篇,從其外殼佈局看,大抵可辨彆為《山經》和《海經》兩個部分。而聯絡到它的內容,又可分彆得更加詳細。即《五臧山經》五篇,地理範圍是中原之地,內容多記山川地理,奇特的植物、植物、礦物,祀神的典禮和祭品、祭器,偶然亦寫諸山山神的形貌、職司和神力;《外洋經》四篇,地理範圍較《山經》為廣,內容多記外洋各國的異人異物,也記錄了一些陳腐的神話傳說,如誇父追日、刑天斷首等;《海內經》四篇,不但雜記海內的奇異事物,如崑崙氣象、建木形狀、巴蛇和貳負等狀況,同時兼記一些國度和民族,還寫帝王的世係,器物的發明締造,如帝俊的後嗣番禺發明舟,吉光發明車,晏龍發明琴瑟,又均是最早的鍛工,炎帝的後代鼓延發明鐘,並且作了樂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