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釋】1金玉:這裡指未顛末提煉和磨製的天然金屬礦物和玉石。以下同此。2穀:即構樹,落葉喬木,長得很高大,適應性強。木料可做器具等用,而樹皮可作為桑皮紙的質料。3禺:傳說中的一種野獸,像獼猴而大一些,紅眼睛,長尾巴。4狌狌:傳說是一種長著人臉的野獸,也有說它就是猩猩的,並且它能曉得舊事,卻不能曉得將來。5育沛:不詳何物6瘕:中醫學指腹內結塊,即現在人所謂的蠱脹病。
《山海經(全文註釋譯文)》(完整保藏版)
到了東漢明帝時,有一名水土工程專家叫王景,因管理河渠有功勞,獲得天子的犒賞,禮品中竟然有一部《山海經》。而東晉大墨客陶淵明平生不為五鬥米折腰,卻佩服於《山海經》,曾一口氣寫下《讀<山海經>十三首》詩,留傳至今。此中的第一首詩就表達出他讀《山海經》後歡愉鎮靜的情感和曉得天下的結果“俯仰終宇宙,不樂複何如。”
1996年元月
古時學者多數以為《山海經》是夏禹、伯益所作,明天看來此說純屬無稽之談。不管是從其包含萬象的內容上看,還是從各篇成書時候遲早不一上看,《山海經》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是個人編述而成。因為《山海經》的內容非常遍及,是官方小我有力完成的,即便一個氏族部落的帶領個人也隻能編成此中的一部分。因為受古時地區、交通前提的限定,一個部落不成能體味到各地的環境。以是,隻能通過巫師口耳相傳積累,在大一統的後代將其加以清算成書。而初期巫師的職責,決定了他們文明知識的佈局,大凡天文、地理、汗青、宗教、生物、醫藥、帝王世係及嚴峻技術發明等等,無不曉得,故《山海經》的內容非常駁雜。
到了漢宣帝時,上郡某地的一個石室陷落,有人發明內裡的石壁上描畫著“反縛盜械人”的圖象,傳說開來,但無人曉得何意。大學者劉向卻指出這是“貳負之臣”。天子問他如何曉得的,劉向也答覆是從《山海經》上看到的。天子大驚,朝臣轟動,因而呈現了一股瀏覽《山海經》的小高潮。
《山海經》的版本很多,此中註釋本也稀有種,如晉人郭璞所撰《山海經傳》、明人王崇慶所撰《山海經釋義》、清人吳任臣所撰《山海經廣注》、清人郝懿行所撰《山海經箋疏》等,都是較首要的。此中尤以郝注本為集大成之作。他針對前人研討《山海經》,尚存“辨析異同,刊正訛謬,蓋猶未暇以詳”的環境,因而博采眾家之長,“作為《箋疏》。箋以補註,疏以證經……計創通大義百餘事,是正訛文三百餘事,凡所指擿,雖很有根據,仍用舊文,因此無改,蓋放(仿)鄭君康成(鄭玄)注經不敢改字之例”。以是,郝懿行的《山海經箋疏》是一種較好且又通行易得的本子。今次註譯《山海經》,即取郝注本作為底本。而前麵所說的把原文中訛誤衍脫之字用圓括號和方括號標示出來,並不徑改,就是成心遵守“注經不敢改字”的原則,庶免拘泥之譏。
《山海經》確是當代的巫書,是一代一代的巫師把所見所聞通過口耳相傳,堆集而成。很早之前,巫史不分,是具有世襲性和專業性身份的一群人。他們是阿誰期間學問博識的知識分子,主持山川神靈的祭奠典劄,打仗各種人物,相互來往頻繁,享有交換接收各種文明知識的優勝前提,負有通報儲存各種文明知識的嚴峻任務。他們的社會職位較高,首要充當氏族首級、部落酋長和仆從主的初級參謀。為了讓普通的人佩服自已、崇拜本身,巫師們就要儘量表示得見多識廣。因而,他們儘力堆集文明知識,采掇奇聞異事,使把握的文明知識代代地增加。後代的人把巫師們口耳相傳的知識加以清算記錄,就成為《山海經》所根據的原始質料。到了戰國期間,有人把這些性子類似而混亂無章的質料編撰成文,《山海經》就產生了。到了漢朝,又經人增刪潤色,就成了現在所看到的《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