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懂日本史_阪神大地震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中國古話講“居安思危”,日本或許是這個天下上對這句成語最感同身受的國度了。地處地動多髮帶,每年的天然災害如同螞蟻一樣多,這是運氣的不幸,但同時也是人生的大幸。恰是身處隨時遭受俄然災害的地步,這個島國和它的群眾才氣在忍耐“惶恐”的同時,締造出一個又一個古蹟。這類激烈進取的百姓性與其地理、天然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絡。

10年的重修打算以“四步走”的情勢展開。第一步,地動產生後至年底,首要事情以救濟和為重修做籌辦;第二步,從1995年初至1998年初,以全麵重修及對災區停止天下性的援助為重心;第三步,從1998年初至2000年,神戶規複至災前程度,社會各層次得以自主運轉;第四步,從2000年至2005年,以“當代化都會型都會”為生長目標,健全完美社會體係,大力生長對外經濟,以阪神經濟圈為依托,構成奇特的地區生長形式。

阪神大地動是關東大地動後日本蒙受的職員財產喪失最為嚴峻的一次,也是戰後50年來所遭受的最大一場天然災害。

神戶是日本也是天下聞名的貿易港口都會,每年吞吐貨色量超越1.4億噸,是座背山麵海,天然環境優勝,人丁超越150萬的當代化都會。不過這個“當代化”是在地動重修後閃現出來的,在地動產生前,固然在通往神戶的路上製作了很多隧道和高架橋,但是在神戶市內,大多數的修建還都是80年代之前的“故鄉夥”,有些地區的房屋幾近滿是木製。地動產生後,這些木房屋在地動激發的大火中付之一炬。而這些被燒燬的木房屋的殘骸又繼而堵塞了本就不寬廣的馬路,救濟車輛極難通過,停滯了救濟活動的敏捷展開,加上地動產生於淩晨時分,絕大多數人尚在家中,使得職員傷亡慘痛。據日本官方統計,在阪神大地動中,約有6500人滅亡,26804人受傷,107610棟修建物遭粉碎,有近33萬人無家可歸,經濟損踐約1000億美圓,總喪失達當年百姓出產總值的1.5%。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