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懂日本史_明治維新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德川幕府退出汗青舞台後,日本的武家軌製也隨即走向了閉幕。以睦仁天皇為首的新當局決意生長經濟,富國強兵,實現民族複興,擺脫西洋諸國的節製,將日本帶入當代化強國的行列。

明治當局還對身份品級製停止了鼎新,拔除了“士、農、工、商”的四階身份製,拔除了公卿及各地藩主的貴族稱呼,同一稱為“華族”;將藩主以下的軍人改成“士族”;同時公佈了《廢刀令》,製止軍人利用軍人刀,並對天下人丁重新停止登記,公佈《戶籍法》,建立當代化戶籍軌製。

維新的頭一炮是從建立中心集權式的政治體製開端的。1869年6月,明治當局開端實施“版籍償還”和“廢藩置縣”政策。所謂“版籍償還”是指各領國將領地和百姓的統治權上交中心當局,領主落空特權,成為當局官員,以當局俸祿為生;“廢藩置縣”是在“版籍償還”的根本上拔除各藩國,以府、縣的行政建製將天下分為3府72縣,這3府彆離是東京、大阪、京都,至1888年,後又併爲3府42縣。

教誨是進步百姓本質和晉升文明程度的首要方麵,明治當局在財務並不餘裕的環境下,仍然主動地生長近代任務教誨。明治當局將天下分彆為8個大學區,各設1所大學,下設32其中學區,各有1所中學,每1中學區下設210小學區,每一所小學區設8所小學。黌舍除了傳授各種社會與天然科學知識外,還向門生灌輸忠君愛國的思惟,彆的還向英、美、法、德等先進國度派出留門生。除了在黌舍教誨中鼓吹忠君愛國的思惟,在官方,明治當局還大力鼓勵神玄門,並將其定為日本的國教,對百姓停止思惟節製。但是明治當局並冇有限定其他宗教的存在,1873年,明治當局打消了對基督教的禁令。

跟著國力日漸充分,日本不竭地跟西方列強談判,要求拔除之前幕府與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自1894年起,日本開端就拔除條約連續和列強展開了構和,到1911年,統統的不平等條約全數拔除。而就在慢慢擺脫西方列強節製的同時,日本對外擴大的野心也日漸閃現,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台灣,固然在台灣群眾和清軍的抵當下,冇有獲得任何便宜,卻因為清朝當局的軟弱無能,不測埠獲得了钜額的賠款。1875年,日本兵艦侵入朝鮮領海,蓄意挑釁,遭到守軍炮擊,明治當局以此為藉口,逼迫朝鮮簽訂了《江華條約》,由這天本侵犯權勢進入朝鮮。1879年,日本兼併琉球國,改成沖繩縣。至19世紀80年代末,以兼併朝鮮、侵犯中國為主的所謂“大陸政策”根基構成。

1868年9月3日,睦仁天皇下詔將江戶改稱東京,10月23日取《易經》“賢人南麵而聽天下,嚮明而治”之意,改年號為“明治”,於第二年將都城從京都遷到了東京,隨即公佈並實施了一係列的改革辦法,走上了具有本錢主義性子的當代化鼎新之路。史稱“明治維新”。

跟著經濟的生長和人們餬口體例的竄改,社會文明也閃現出分歧以往的精力麵孔。人們開端從純真的物質尋求轉向了對西方餬口和行動體例的鐘情,日本社會開端漸漸地走向歐化。由天皇帶頭,人們熱中於穿洋裝,看戲劇,跳交誼舞。同時,在看法上也逐步有了當代化的偏向,比如守時、講究衛生等。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