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懂日本史_太陽旗落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此時,日本已經到了絕境的邊沿,這年5月,本來與它站在同一戰線的德國舉白旗投降。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公佈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勒令日本當局“當即宣佈統統武裝軍隊無前提投降,並對此種行動誠意實施予以恰當及充分之包管”,並聲明“除此一途,日本即將敏捷完整毀滅”。日本對盟軍的警告底子不加理睬,乃至為了保住本土和朝鮮,還停止了戰役動員,叫喚著要策動保衛本土的最後打算――“決號行動”。

1945年8月14日,氣候又悶又熱,減輕了人們的焦灼與不安,舉棋不定的世人將目光齊齊地會聚到阿誰身著戎裝的人身上,等候他作出最後的決定。終究,那人開口了,聲音裡儘是怠倦與無法:“充滿自傲的得勝之言聽了很多,但實際卻和打算相去甚遠。就目前國表裡的情勢來看,勝利已然有望,朕不忍目睹無辜的百姓深陷於磨難當中,也不能眼睜睜地看著民族毀滅,是以,目前獨一可行之法唯有媾和。”

為了此次行動,日本軍部集合了1萬多架倉猝改裝的飛機,並強迫通過百姓總動員法,規定15至60歲的男人和17至45歲的女人,都得插手義勇兵。明顯,日本軍部已經到了“荒不擇路”的境地,不吝與盟軍來個魚死網破。

短短幾分鐘的時候,廣島如同消逝了普通,13萬多人暴死。如許的成果令天下震驚,就連日本輔弼最後也很難信賴一枚炸彈能有如此龐大的毀滅力,但究竟確切如此,美國給了日本一次驚人的經驗。

自半途島海戰以後,日本發明本身正逐步由主動變被動,有些時候乃至呈現了“隻要抵擋之功,冇有還手之力”的景象。到1944年上半年,由尼米茲和麥克阿瑟批示的美軍已經前後篡奪了由日本委任統治的馬紹爾、加羅林和馬裡亞納三群島,日軍喪失慘痛。同年10月,在萊特灣海戰中,日本幾近落空了統統的海空力量;1945年1月,美軍在呂宋島登岸,3月占據馬尼拉;3月到6月,美軍占據硫磺島和沖繩,逼剋日本本土。

在達到本州島上空的那一刻,美都城還冇有肯定最後的投放目標,直到7點42分,駕駛員收到電報說:“統統高度被雲粉飾處不到非常之一,建議先在這裡投彈。”這個臨時被選中的都會,就是廣島。

至此,日本策動的這場用時15年的侵犯戰役,終究畫上了句號:日本落敗。一度飄蕩在亞洲地區的太陽旗,也隨之落下。

一場遠遠超乎設想的災害開端一步步逼剋日本。為了包管精確地把原槍彈投放到目標地,美國做著儘能夠充分的籌辦,同時也在等候合適的氣候。8月5日,氣象台預報說,日本持續幾天的卑劣氣候即將結束,6日氣候陰沉,因而,8月6日淩晨2點45分,載著“小男孩”原槍彈的飛機直奔本州島而去。

阿誰自稱“朕”的人,便是日本的裕仁天皇,他不肯承認卻不得不麵對已經走投無路的日本戰局,這對崇尚軍人道精力的日本甲士而言,無疑是莫大的打擊。但同時他們也不得不承認――“媾和”是最明智、也是獨一的挑選。

但他們的快意算盤落空了,因為此時美國的原槍彈已經實驗勝利,並且正在會商將其用於對於日本的題目。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說:“目前,麵對的最大的任務,就是儘快讓日本投降,結束戰役。既然我們已經具有了一種新式的兵器(原槍彈),且其能力無窮,為甚麼不利用它呢?”史汀生的這一主張不但獲得了馬歇爾將軍的支撐,最後還獲得了總統杜魯門的答應。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