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萱平生所遇之男人,至為首要的隻要兩位。一是與之執手不離、相伴白首的丈夫周壽愷,一便是共卷詩書、兩心相通的白叟陳寅恪。而他們,已充足令她平生豐盈、飽滿,花開滿樹。
彼時,黃家可謂是財勢傾天。但是黃奕柱為人開通,又有涵養。對後代的教誨也是良苦用心,非常重視後代文明涵養的教誨。黃萱冇念過大學,但父親在家裡專門為她重金延請了一批碩彥名儒做導師,施教經籍格律。
當時,現在想來當真是一派風雅。白日裡,黃萱上樓與先生事情,許也趁便帶上親製的點心和香熱的咖啡。傍晚時分,黃萱在家讀書,先生在家抽菸,許間或相互還會在窗邊樓上樓下地聊上幾句。天然,也或許是君子之交,淡靜如水。事情結束,便互不相擾。1952年11月,中山大學正式禮聘黃萱為陳寅恪的兼任助教。
黃萱,是鼓浪嶼首富黃奕柱的女兒。是原配夫人王氏所生。1919年,是在林語堂與廖翠鳳結婚那一年,印尼華僑五十一歲的黃奕柱攜巨資返來,在鼓浪嶼置地安家。又從故鄉將老母親接來同住。時年,黃萱九歲,和母親也一同搬家至此。
再厥後,周家搬了。
月上柳梢頭,人約傍晚後。也不知,那年,黃萱蜜斯,是否也曾與丈夫周壽愷並肩走過我腳下的石板小徑。或是,伴隨陳寅恪和唐筼佳耦二人,一起在園中的香樟樹下略坐,一壺茶,幾本書,度過一個閒愜的下午。
1995年三聯書店出版的《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裡,著者陸鍵東寫:“帶著濃濃舊時王榭人家陳跡的兩戶人家,以禮相待,摯誠相見,人生咀嚼俱同,更因黃萱已為寅恪先生事情這一層麵而有更多共同的說話。芳鄰的溫馨,情麵的暖意,給了陳寅恪先生有持續的歡樂。”
厥後,先生搬場,在周家樓上。
光陰老靜,風雅長存。
真是傷感。
關於黃萱與陳寅恪,作家韓石山曾寫道:“外人或許會說,黃萱能給陳先生如許一名的學界泰鬥當助手,青史留名,真乃三生有幸。此話固然不謬,但反過來,陳先生能獲得黃萱如許的助手,又何嘗不是枯木逢春,有幸三生呢?”
聽聞鼓浪嶼的漳州路上有一處彆墅,是黃萱昔日故居。雖未曾得見它的風采,但想來,也是黃萱之父鼓浪嶼首富黃奕柱的房產之一,必然是不能落魄的。隻是,數十年疇昔,不免風霜老舊,孤單了些,班駁了些。
周壽愷,出身王謝。父親周殿薰是清末吏部主事,後擔負廈門圖書館第一任館長,又是同文中學的第一任華人校長。也是書香家世以後。1925年,周壽愷考入福州協和大學,次年入燕京大學,三年以後,醫學預科畢業。1933年,成為北京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是著名的外科專家。
1954年,夏。周壽愷任職華南醫學院副院長,遷家至廈門郊區,距先生的家有十千米的間隔。舊時交通天然不現在時便當,黃萱來回需求三四個小時的車程。黃萱擔憂影響先生的事情,便籌算請辭。但先生如許對她說:“你去了,我要再找合適的助教也不輕易,你一走我就冇法事情了。”
倒是黃萱果斷,一封短箋寄達周壽愷,表示此生不與之論婚嫁。魄力、豪氣皆不是平常女子統統的。約莫是因這一行動,周壽愷反倒感覺此女子不成小覷。一來二往,便生出至心真意來。功德不言遲暮。1935年9月,二人終立室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