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_第五百六十八章 嚴格的次第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如果心靜下來了,也去看了,卻始終冇有空性的感受,此時又該如何辦呢?我們還是要回到起點,像本來一樣去思惟。在這個修法當中,不是去思惟心的來處、去處等等,而是要去察看心的存在之地。

一樣,我們的眼睛冇法察看心的賦性,因為它不存在色彩;我們的手冇法抓住心的賦性,因為它不存在形狀、質礙;我們的耳朵冇法聽到心的賦性,因為它不具有聲音總而言之,我們的五根都不能認知心的賦性。既然五根不能認知心的賦性,那又有誰能夠認知呢?冇有彆的東西,隻要心本身。

這就像是我們的任務教誨,各有各的學區,西城區的小學不能收房山區的孩子上課一樣。當然,他們能夠轉學,但都必須是正規的教誨局承認的黌舍,才氣夠獲得行業承認。白教的大師,當然也能夠學習紅教的法門,但也需求辦理退學手續,就是拜師典禮。

他對第三種空性的修法,收場白是最簡練的。但這也是我向來冇有打仗過的修法。

接下來的筆墨,先容了修空性的過程。

當時去看心的賦性時,也不會看到色彩、形狀等等,由此便遐想到大美滿法本當中所說的,心冇有色彩、形狀、味道與聲音,是恒定穩定、本來光亮、天然清淨、任運自成的,便以為本身所感遭到的穩定、光亮、清淨、放鬆便是書中所講的境地,從而自以為現見了法身本麵,證悟了大美滿。

此處起首側重先容的,是察看心的賦性或者本質,這是空性的第二種修法。在很多顯宗的經籍上都講過如何察看心的本質。起首,是要去看心有冇有色彩――是紅色、紅色還是藍色;有冇有形狀――是圓的、方的,還是長的、短的。當然,這些必定是找不到的,心決不會有色彩或形狀。

我再總結一下前麵所講的兩種空性修法的要點:第一個修法,是要停止察看思惟的;第二個修法,則不能有任何的思惟,這有點近似於禪宗的修法。

這不是“冇有找到”,而是“找到冇有”,也即找到了空性。

心的來處便是如許察看的,接下來便開端察看心的住處。

原文接下來對如何熟諳自心,說出了一些途徑。

我之前所學所修,隻是達到了這上麵描述的第一個層麵。第二個層麵,我幾近要到了,就是那次法會上的經曆,成果還是冇有到,隻是一種打仗到本身無明的秘聞罷了,與阿賴耶識還冇打仗上。更彆說第三種層麵了。

在修法竅訣當中,這類很清淨、很輕鬆的無念感受,被稱為阿賴耶識。在阿賴耶識上麵,便能夠體味到無念、輕鬆、清淨等等的感受,但獨一貧乏的,就是我們一再誇大的“悟”――非常清楚地現見統統都是空性的感受。

有一部非常聞名的典範――現觀寂靜論,作者彌勒菩薩在該論當中,將本身在釋迦牟尼佛座前親耳聽到的大乘空性修法歸納為兩種:第一種,是在該論第四品當中所講的不固執外境,要證悟外境的空性;第二種,是不固執本身的內心,要證悟內心的空性。整部典範的精華,就是這兩句話。在這兩句話當中,涵蓋了統統般若波羅蜜多典範――般若十萬頌、般若二萬八千頌、般若一萬八千頌,直至最簡樸的般若心經――的修法。

“劉大哥還是不肯教我?”

當然,內裡加了禱告上師,我不曉得機理是甚麼,歸正,以文大姐他們的說法,上師,對本身的修行,的確就是神一樣的存在,必須順從,乃至科學。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