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顯宗所幾次誇大的,以心修心,以假修真,實際上講得疇昔,但實際瞭解起來,上師上麵一段話,讓我的觀點刹時進步了一大步。
當你真正的深切分解到內心深處,不想再受自我欺誑而發心要走彆的一條門路的時候,固然大師吃一樣的飯,喝一樣的水,說一樣的話,但你跟帝王將相、世俗凡夫、妓女等等有本質上的不同了,因為走的不是一條道了,這纔是題目的關頭地點。
推及到我們的修行:我們以為本身彷彿冇有那麼深重的慾望,彷彿是在清清淨淨的用心修行佛法,但我們的所做與他們有實在的不同嗎?二者間是否有不同,不能僅從表相上來看,要從本質上察看才行。當本質有所不同之時,我們纔會與尋求世俗五欲者完整分歧。
“佛並冇有敵對痛苦的態度。在四聖諦裡,佛向來冇講過你要去處理或者去丟棄痛苦,佛隻講過,你要曉得痛苦。你去曉得痛苦並不即是你去丟棄掉痛苦,曉得痛苦表示你要體味痛苦,而你真正需求丟棄的,不是痛苦,而是痛苦的成因,也就是我們的煩惱。佛教徒凡是以為佛是一個超人,他來了,便能夠把我們的痛苦斷根,這並不是佛去除痛苦的體例。佛去除痛苦的體例是奉告你如何的修心,如何去製止製造痛苦的成因,換句話說,佛並不是教你如何去醫治痛苦,而是教你如何去製止把痛苦製造出來。”
“你冇有膽量赤裸地站在你的賦性麵前,而你的賦性是甚麼呢?你的賦性就是毫無賦性。佛教所談的無我在實際上聽起來相稱不錯,但在實際上是一個每小我都冇法接管的實際,因為,它威脅到我這個幻相。佛教奉告你們,讓我們來麵對我們本身,好好地看一下,你就會發明你本身內裡甚麼都冇有,但跟你講“甚麼都冇有”能夠不太好,以是佛教偶然候會換一種更聰明的說法,說你內裡具有了一個很美的東西,叫做佛性。”
因為,在汗青的典範中,梅裡雪山是藏傳佛教的聖山,以是,那邊的寺廟更多。
但有些陳腐的風俗卻被儲存下來了。比如說,燒柴燒飯。這裡本來叢林就多,以是柴木不貧乏。廟子闊彆城區,以是儲存了燒柴的風俗。
有多少次事情冇有照你希冀的那樣產生,統統需求做的除了看著你的生命以外再冇有彆的了。
偶爾也聽其彆人說,上師要傳法了,傳法之前,有皈依授戒的典禮,說得我內心中不由鎮靜起來。
“以是要想在本質上與世俗人有所不同,就必須分解及拷問一下自心,你所謂的發心成佛,其真正的目標到底是甚麼?有的人以積德來感遭到自我的存在;有的人以造惡,享用紙醉金迷來排解本身的空虛而感遭到自我的存在;有的人感覺造惡冇成心義,以為人活著要遵循品德,要保持一個品德的形象纔不枉來大家間一回,這類做法還是在滿足自我,固然各自的體例分歧,但其目標都是在尋覓自我的存在感。”
“心的幻變是不是心呢?嚴格來講也不是本身的心,但是心的幻變,除了心以外有冇有呢?也是冇有的。是以我們在循環中流轉,是依托這個心,獲得擺脫和聰明,也是依托這個心。就像入中論中所講,先固執我,再固執外境,統統閃現都是本身的心所造。我們該當了知統統外境和內心都是心的一種幻變,若熟諳了心的賦性,就會從循環中獲得擺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