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通寶隸書小平鉛質背“殷”3000元
周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月8元
周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巨星巨月150元
世平百錢背水波紋1800元
--
保大元寶隸書折十光背50000元南唐李景保大年間鑄,分銅、鐵兩種。徑約3.25厘米,錢體製作精好,四字已近真書背穿上一天字,傳世極罕。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光背2元
得壹元寶隸書折十光背300元乾元二年唐叛將史思明占魏州稱“大聖燕王”建元“應天”溶梵刹銅器得壹元寶大錢。錢文隸書旋讀,徑3.65--3.9厘米,重18.8--23克,痛月紋多種,得壹為初始、純粹意,而非年號錢,行未久因惡得壹非國運悠長之兆,遂改元更鑄順天元寶,故世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
乾元重寶隸書小平背瑞雀1100元
大曆元寶隸書小平光背500元唐朝宗大曆四年於絳州鍛造,錢文隸書,旋讀光背,徑約2.3厘米,重產業2.5克擺佈,因含錫,銅色昏濁,製作粗陋。大曆錢鑄期長久,故傳世甚少。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兗”8元
五代十國期間社會的分裂和政權的頻繁更替,使貨幣暢通再度陷於混亂。北方的梁、唐、晉、漢、諸朝,因銅資本貧乏,新錢鑄量未幾,但製作讓究,並明令製止鐵、鉛錢的暢通。後周世宗時的梵刹銅材鑄行“周元通寶”,錢質與鑄量均居五代之冠。南邊十國鑄幣量大,類雜,南唐、前蜀、後蜀、特彆如此。楚、南漢曾鑄鉛、鐵錢、蜀錢鐵錢。南唐的唐國通寶錢、蜀的大蜀通寶錢和齊的大齊通寶錢的行用表白,以國號鑄於錢上,成為一時的民風。錢文篆隸兩種書體並行,則為南唐所初創。五代十國
稱呼書體書體幣型特性參考價筆墨申明
乾封泉寶隸書折十大樣背“天府”60000元
乾元重寶隸書小二背重輪2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孕星30元公元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淵乘機起兵,霸占長安,次年隋亡,他在關中稱帝,國號唐。武德四年廢通行1300年的五銖錢,改鑄開元通寶。開元為開新朝之元,與開元年號無關。初期徑2.4--2.5厘米,重3.8--4.2克,貞觀年間鬥米三五文罷了。自玄宗後錢文四字稍欠均勻。德宗今後鑄製粗陋,終唐近三百年,版彆,款式繁多,另有金、銀、鐵、鉛線,因為鑄期長傳世豐富。
天福元寶隸書大樣官鑄光背13000元五代後晉高祖天祖三年鑄,許官方設爐並鑄,故大小不一,錢文多夷漫不清,徑2.2厘米重1.7克擺佈,另有一種官鑄大樣製作較精。
乾享重寶隸書小平光背10000元
大唐通寶隸書小平小型光背50元南唐李景鑄,錢文篆、隸兩體。錢文真書含隸意,製作較粗,大、小分歧,普通徑2.4厘米,重3克擺佈,傳世不及唐國通寶數量大,
天漢元寶隸書小平光背35元十國前蜀王建天漢年間鑄,形製較精整,錢文四字隸書旋讀,為王建五錢中最清秀者,徑2.3厘米,重3克,傳世光背及上仰月較多見。
乾德元寶隸書小平大字光背20元
大泉二千折二大樣14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承平藍大王”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