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木牙角知識----牙角雕鏤,牙角雕泛指獸牙、獸角的雕鏤成品,保藏界特指象牙、犀牛角的雕鏤品。象牙天生麗質,光彩潔白、溫和,雕成器物更是美倫美奐,充滿藝術魅力。
灰塵、汙物輕易使牙角老化變質,應常常打掃保持潔淨。不能拂去的汙跡可用番筧水洗濯,但不能浸泡,並應儘快擦乾。有龜裂的牙角器物不能水洗,可用含1%酒精番筧的白酒精或三氯乙烷溶液塗於大要來乾洗,待溶液揮發後,用溶劑擦除附著大要的微量番筧,並重新打蠟拋光。發黃的牙雕不宜水洗,也不能漂白。染色的牙角雕器物最好用乾洗。
當代微雕能夠藉助於顯微鏡,而此前的微雕全憑手感創作,真令人拍案叫絕。
溫度不穩定會產生熱脹冷縮,易引發變形、龜裂、掉片,濕度不穩定會產生失水吸水,引發脹縮。牙角器物喜好偏潮濕的環境,枯燥易產生乾裂,但太潮濕易產生黴變。普通要求溫度在15-25°C,濕度在55%-65%之間。
犀角則因其珍稀而寶貴。牙角雕的發源和生長按照考古發明,在我國,牙角雕發端於史前期間。距今七千年擺佈的河姆渡文明遺址中,就有十數件象牙雕成品出土。商週期間牙骨雕日漸繁華,典範作品——商象牙雕夔鋬杯。
4.鑲嵌和茜色鑲嵌有兩中體例。一種是在雕鏤好的牙壁上鑲嵌其他色采素淨的其他物質,另一種是將牙片和其他如寶石、彩石等光彩素淨的物質一道鑲嵌在設想好的圖案上。染色是為了改良單調的色采和掩蔽牙、角本身的色采缺點。鑲嵌和茜色這兩種體例進一步加強了牙雕成品的裝潢結果,使之更加亮麗多姿、異彩紛呈。
到唐宋期間,從出土的牙角雕成品的雕製技能和工藝看,此時的牙角雕已日臻成熟。明朝牙角雕越來越風行,雕鏤氣勢簡練圓潤。典範作品——明象牙雕人像、明象牙雕歲寒三友筆筒、明犀角雕神仙乘槎。
竹
辨真偽是因為市場上有很多用野豬牙、海象牙、一角鯨牙乃至獸骨、人造象牙等冒充象牙,用犛牛角冒充犀角,用很多造舊伎倆捏造古玩。
3.微型雕鏤與派頭弘大壯觀風景分歧,微雕的魅力在於在分毫之間締造出如詩似畫的大千天下,輕巧邃密,小巧剔透。它形雖小,但內涵和境地卻不小,一樣能夠揭示大手筆、大派頭。樊星海先生將528.7×24.8厘米的宋朝長卷《腐敗上河圖》雕鏤在13.4×0.62厘米的象牙片上,透過放大鏡可見人物神態各彆,樹木、房舍錯落有致,車、船、驢、馬栩栩如生,再現了原圖的風采和神韻。
牙角雕的辨彆與評價牙角雕成品多種多樣。有山川、人物、菩薩、神話、仿生物、仿古器,也有文房器具、合用器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