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公卿_第四十三章 摘桃子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遵循明朝不成文的規定,都城如許的處所是絕對不答應任何藩王插手的,必必要由太子或者太孫把握。現在永樂朝還冇有立太子,把這件乾係到京師官吏起落的大事交給朱高煦去辦理,也算是合情公道。

“老衲人,有你的!我們走著瞧!”

原覺得此次進宮會被朱棣委以重擔,或者成為甚麼欽差大臣的設法也不是冇有過。但是事與願違,不但冇有飛黃騰達,連官職也冇有要返來,反而是替朱高熾做了嫁衣裳,本身一星半點的油水也冇有撈到,想想就讓人氣悶……

事情是這麼個事情,可話不能這麼說,還得說的冠冕堂皇。

林三洪規端方矩的施禮:“臣不敢居功……”

朱棣既然揣著明白裝胡塗,林三洪天然不會挑破,而是順著朱棣的話頭說道:“小人冇有見過甚麼世麵,不敢妄議論國事。不過大明朝這麼大,也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北方久在萬歲管理之下,必定是吏治腐敗,清算吏治的重點應當是在江南,隻要找個熟諳江南宦海的人,宣以事理,明以教養,懲以律法,當收奇效。”

林三洪畢竟還是個宦海上的雛兒,過分的低估了這些在風波中摸爬滾打幾十年的故鄉夥們的政治聰明和衡量才氣。正在他暗得意益的時候,就聽姚廣孝說道:“漢王熟知京樞四周的情勢,我看就讓他清算京樞一帶的吏治吧。至於其他各地,多有氣力藩王坐鎮,漢王恐難服眾,還是交由我和世子協同辦理較為妥當……”

這老衲人纔是他孃的拍馬屁的祖宗哇。

拍馬屁說好話這類工夫並不是隻要姚廣孝會用,林三洪學的也不慢。

藉助大事給本身謀取晉身的本錢,同時為朱高煦這個“背景”爭奪一些強大本身的機遇,這就是林三洪的本意,隻是冇有想到會通過朱高熾的徒弟姚廣孝之口來完成罷了。

“熟諳江南宦海者,非漢王莫屬。”讓林三洪冇有想的是,開口保舉朱高煦的竟然是老衲人姚廣孝:“遵循祖製,京樞四周必由皇室掌控。漢王為萬歲嫡血,又久在江南,對都城四周官吏廉腐自是熟知在胸,辦理起來也是得心應手事半而功倍。”

PS:本週要結束了,求票求保藏

從皇宮出來的時候,天已經擦黑了,恰是華燈初上的時候,林三洪的內心很不是個滋味兒。

煞費苦心給了朱棣一個削藩的藉口,本覺得能夠藉著這個機遇讓朱高煦站到台前來,如果朱高煦能夠主導這事情的話,本身有很多升官發財的機遇。想不到哇想不到,整天揣摩彆人明天被一個老衲人給揣摩了。

“新朝初定,民氣思安,如果有不肖官員趁萬歲寬仁為政的機遇高低其手,不但遺禍於民,也對萬歲的申明有礙。”老衲人雙手合什道:“林三洪說的也不無事理,治貪治腐勢在必行。”

朱高煦固然是漢王,畢竟是個浮泛的爵位罷了,冇有與之相婚配的氣力,恐怕很難和處所上的藩王較量。我的門生朱高熾運營了這麼多年,部下很有些用得上的人才,權勢也是根深蒂固,江南以外的吏治清算還是交給我和我的門生吧!

朱棣略略的想了想,就同意了姚廣孝的建議,籌辦同時任命本身的兩個兒子為清算吏治的欽使。

說是清算吏治,實在就是打擊一批人,而在這個過程中,隻要略微做點小行動,就能拉攏起一批權勢,這對急於培植親信權勢的朱高煦來講是一個絕好的機遇,以是林三洪才成心偶然的表示朱棣,朱高煦很合適做這個事情。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