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富貴_第110章 政事不過耍把戲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趙禎喜好看徐平的奏章,也喜好聽徐平議論事情。向來冇有甚麼花梢,常常還一針見血,直指關鍵,不會雲裡霧裡繞得你頭暈。

此時陝西入中茶法實施最久的是“三說法”,“現錢法”從李迪最早發端,天聖元年李谘完美正式推行,也已經變了兩三次。從數據能夠較著地看出來,兩種茶法底子冇有本質上的好壞,都不過濟一時之急罷了。

徐平道:“參政請看。”

“天聖元年茶法,各種弊端李樞副已經根基說到,此中有一條,就是‘現錢法’入中京師的銅錢減少。李樞副以為是因為沿邊用現錢買糧,導致銅錢入邊,而不留在京師,以是鼓勵茶商從其他處所帶銅錢入京師。微臣覺得,除了沿邊買糧需求銅錢外,另有一個啟事就是‘現錢法’要求茶商用現錢買茶,入中販子賣糧直接獲得銅錢。這中間銅錢就在販子身上,不比之前茶法販子與現錢無關,這本身就增加了銅錢需求。這數量但是不小,茶錢每年動輒百萬貫,也就是說‘現錢法’一行,直接就多了百萬貫銅錢的缺口。”

在坐的大臣對貨幣卻冇有這類熟諳,聽了徐平的話,彷彿是有事理,但到底是甚麼事理卻想不明白。錢還是那麼多錢,如何平空就會感覺少了?

說到這裡,徐平放緩語氣道:“說來講去,新茶法說是舊茶法有各種弊端,改了以後必定能夠肅除舊弊,乃至立萬年不易之法。成果不幾年,新茶法弊端出來,一樣的話支撐舊茶法的再說一遍,成果還是一樣。為甚麼一次次如許?明顯是因為不管哪種茶法,在剛開端改的時候朝廷都能獲巨利,乃至肅除舊弊,才如許反覆下去。”

又在黑板上畫了兩個大圈,一個小圈,兩個大圈裡寫上四百,小圈裡寫上二百。

不大一會,兩個小黃門就抬了幾塊大木板出去,在世人麵前擺好。另一個則抱了一大堆紙張出去,手裡還拿著一個小木盒,一起放在殿下的案幾上。

把這些做完,徐平把兩塊黑板並在一起,對趙禎拱手施禮:“陛下,諸位大臣,想必都已經看出了端倪。自陝西糧草及軍需沿邊入中以來,茶法頻頻變動,每次茶法一變,當年官府入錢都一下暴增,第二年就少下來,到第三年根基就與未改前的茶法差未幾了。從第三年起,新舊茶法的結果便就冇有甚麼辨彆。”

這個過程周而複始,曆次的茶法鼎新,經手的官員殫精竭慮,冒死想立一種能夠製止各種弊端的法度出來,實際都冇有甚麼用,隻是這個反覆過程的東西罷了。

就在大師都沉默不語的時候,樞密使王曾開口:“徐副使,茶法變動看來確切如你所說,不過,每次改茶法朝廷都獲巨利,這利從何來?”

剩下的話徐平冇說,也不消說了。比如說陳茶抑配,這錢是入了官府,但錢是從那裡來的呢?天然是從蒼內行裡來,一小部分從茶商手裡來。在坐的除了知諫院孫祖德,都是從實務官做起,對這些事理天然明白。

隻是如許苦了中間記錄的起居注官員,說話不管如何都能記個大抵,這又畫圖又備註的讓他們如何記?徐平看模樣一時半會不會分開朝廷,這差事是越來越難做了。

在坐的諸位都是一時豪傑,先前隻是不向這個方向想罷了,現在由徐平一下子把話點開,當即就明白過來。就是張士遜,也不過是看徐平不紮眼,話隨口而出,冇有顛末腦筋。不等徐平回話,內心就已經明白過來,不由紅了臉。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