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以來,中心從延安、長江局、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等連續派乾部來四支隊事情,調和高敬亭與新四軍軍部和中心的乾係。高敬亭對此很有衝突情感,特彆對派任四支隊政治部主任的戴季英(在鄂豫皖蘇區與高敬亭共過事)更甚。他以為戴季英是中心派來監督他的,想方設法架空。
1938年11月,新四軍參謀長張雲逸率軍部間諜營抵江北,按照中心唆使對高敬亭耐煩教誨,直接向四支隊乾部傳達中心關於江北新四軍向津浦路東敵後挺進的唆使後,高敬亭勉強率部由舒城推動,於1939年3月到達合肥眾興集。不久,他藉端有病帶回擊槍連和間諜連。4月尾,葉挺攜鄧子恢、羅炳輝、賴傳珠等抵江北。5月5日葉挺在廬江東湯池宣佈:由張雲逸任批示、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的新四軍江北批示部建立,同一批示江北軍隊作戰,再次號令高敬亭部東進合肥、定遠、全椒地區斥地按照地。高敬亭接令後按兵不動。葉挺以江北批示部名義直接號令四支隊第7、第八團東進,高敬亭不得不率隊跟進。四支隊達到合肥青龍場,葉挺在連以上乾部會上重申中心東進號令,全部乾部舉手同意履行中心唆使。高敬亭被迫同意東進。會後,他遲遲不下達東進號令,軍隊行動後私行寫信號令第7、第八團停止東進。現在,高敬亭一手汲引的第七團正副團長楊克誌、曹玉福併吞金銀財物後叛投桂係,激起四支隊高低對高敬亭的激烈不滿。這時。中共中心東南局書記、新四軍政委兼副軍長項英策動“反楊、曹鬥爭”,與高敬亭積怨很深的戴季英主持這場“鬥爭”,把高敬亭“居功自大”、“山頭主義”等題目端出來,項英當機立斷把“反楊、曹鬥爭”轉為“反高敬亭鬥爭”,拘繫了高敬亭以後,“反反動”、“反黨”、“粉碎抗日”等政定罪名接踵而至。
當初,高敬亭安身於兵士土生土長,大眾根本好,在地處中原、南瀕長江、北臨淮河,兵家必爭的大彆山建立按照地是精確的,但是此時情勢已產生了竄改。
此時,延安中共中心電示中原局書記劉少奇:“江北新四軍向津浦路東敵後挺進。”但是,因為有了與王明、項英的不鎮靜,高敬亭思唯有點僵化了。他不主動從射中心、新四軍軍部向東挺進敵後斥地按照地的唆使,抱住大彆山不放,因為他感覺前段時候王明等也是口口聲聲代表中心,究竟證明他們順從同一戰線的目標是不精確的。
1939年初,桂係在大彆山站穩了腳根,一麵拖欠、剝削四支隊薪餉,限定其生長;一麵擴大反動武裝與新四軍爭奪皖東,四支隊墮入桂係和日軍的夾攻中。
同年3月8日,四支隊受命從湖北黃安七裡坪、河南確山竹溝解纜東進抗日,中旬集結安徽霍山以西。休整後持續東進,4月尾達到抗日火線舒城、桐城、廬江、巢縣、有為等地展開遊擊戰役。
合法高敬亭帶領的新四軍第四支隊在抗日火線獲得節節勝利和不竭生長的時候,高敬亭與王明帶領的中共中心長江局、中共安徽省事情委員會之間在建立大彆山按照地題目上產生了定見分歧。在長江局的一次集會上,王明、項英斥責高敬亭在大彆山建立按照地是“不從命同一戰線、悲觀抗日”,“不準在大彆山留一兵一卒”。高敬亭當場指責王明、項英是“右傾投降主義”者,兩邊鬨翻了臉。認識到大彆山軍事首要性的桂係將領白崇禧,號令第五路軍開進大彆山。王明等高喊著“統統從命同一戰線,統統顛末同一戰線”的標語,幫忙五路軍在大彆山建立按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