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一味補包絡;瀉用烏藥並枳殼;
上焦濕熱用黃芩,中焦濕熱用黃連。
涼用竹茹與黃連;援引儘皆同肝經。
3、脾經
血刺當歸氣刺殼,甘草稍治莖中痛。
連須蔥白荔枝核,同為瀉劑君知否。
涼胃葛根條黃芩,滑石黃連玄花粉,
補肺山藥共麥冬,紫菀烏梅與參苓,
補胃需用慘白朮,半夏扁豆綿黃耆,
玄蔘苦,黃連涼,木香貝母瀉心強;
溫用陳皮製半夏,更加生薑與川芎。
甘草梢,亦屬涼;援引儘皆同小腸。
杜仲鎖陽巨勝子,山萸蓯蓉共巴戟,
破死血分桃仁好,延胡調血更甚施。
知母連翹石膏斛,梔子升麻竹茹尋,
溫肉桂;涼梔子;柴芎青皮是引藥。
滋補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與黃耆;
十三味藥涼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藥。
太陽小腸足膀胱,下用黃柏上用羌。
5、腎經
溫腎肉桂並附子,鹿茸故紙海沉香,
更有枳殼桑白皮,六味瀉肺普通同。
瀉脾藥,用枳實,石膏大黃青皮奇。
原石膏,地骨皮,清冷三焦服從急。
紫蘇子,與防風,澤瀉葶藶瀉肺經,
補膽龍膽與木通;柴胡青皮瀉膽經。
12、心包經
小腸要求溫,大小茴香烏藥根;
滋補肝經棗仁巧,薏苡木瓜與貢膠;
溫肝木香吳萸桂;援引青皮川芎好。
黃連瀉火知母腎,肺與大腸梔子芩。
引入三焦不消彆,藥與肝膽無差彆。
更添芒硝與大黃,多加石膏謝更急。
溫心藿香石菖蒲;援引細辛獨活湯。
再加一味粉丹皮;援引獨活肉桂奇。
2、肝經
10、膀胱經
三部見血如何治,上用防風頂用連。
去痞本來枳術直,胸中氣痞需陳皮。
馬兜鈴,瓜蔞仁,桔梗天冬必去心;
瀉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實,
瀉用梔子並澤瀉;溫用薑附很無益。
涼用黃芩天花粉;援引羌活與高本。
阿膠百部五味子,棉州黃耆更湊靈。
7、膽經
瀉用芒硝車前子,澤瀉滑石石葦幫。
引藥儘皆同胃經;槐花條芩涼大腸。
六鬱蒼朮附主之,氣虛盜汗用黃芪。
三焦肝膽心包絡,少陽厥陰青柴良。
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樸胡椒生乾薑。
涼肺黃芩與貝母,人溺山梔沙玄蔘。
下焦防己龍膽柏,濕熱發黃用茵陳。
瀉腎不必多求方,知母澤瀉兩相稱。
9、小腸經
8、大腸經
1、疼痛主藥
下部地榆甚為主,鄙諺名為斷紅丸。
補腎山藥甘枸杞,螵蛸龜板與牡蠣,
川穹胸痛槁巔頂,芍樸同消腹內痛。
亦溫腎,膃肭臍;涼腎知柏地骨皮,
小腸木通膀胱柏,三焦亦用梔柴芩。
4、肺經
再加一味懷熟地,共補腎經十八味。
喜好幽蝶記請大師保藏:幽蝶記小說網更新速率全網最快。
手明大腸足明胃,升麻白芷石膏當,
問君何藥補心經,遠誌山藥共麥冬,
6、十二行經主藥
小腸石斛牡蠣補;瀉用木通共紫蘇,
乾薑肉桂吳茱萸,三者同時能溫腸,
溫用烏藥並茴香;涼用黃柏生地黃,
十二經中皆有火,須知何藥瀉何經。
芡實蓮肉共百合,山藥還加廣陳皮。
11、三焦經
梔子能瀉愚笨火,瀉無根火需玄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