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龍戲唐_第392章 太宗的執拗(一)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子明放心,小王曉得該如何做了。”

“哦?”

“陛下性子剛毅,加上平生交戰從無敗績,此番虧損不小,又豈肯善罷甘休,再,李勣等軍中重將也都分歧要戰,此軍心所向也,擋者必傷本身,故,殿下斷不成為也,然,國中糧秣不敷,強自要戰,社稷必有動亂,勢不能急戰,下官身為宰輔,倒是不能不諫,雖不成力阻,指導倒是無妨,唯節製範圍,方可戰之。”

貞觀二十年蒲月十四日,帝駕抵京,以房玄齡為首的留守官員率城中百姓郊迎,太宗當眾嘉許房玄齡留守之功,以當世蕭何譽之,回宮後,第一道旨意便是著房玄齡統轄朝務,至此,固然未曾公開宣示,可吳王李恪的監國之權已被打消,而陳子明主持朝廷大局的權力一樣被收回,皇權再次高度集合在了太宗的手上。

越是聖明之君主就越是戀權,此乃千古不易之真諦,太宗天然也不會例外,起初不管是放權給李恪,還是將主持朝務大局的權力交給陳子明,那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現在局勢既定,太宗收權乃是題中應有之意,實是無甚奇怪可言,對此,早在太原之際,陳子明便已然推測了的,自是不會有甚抱怨之心機,反倒是樂得趁著這麼個無甚大任務在身的空檔,好生陪陪闊彆了兩年之久的妻妾後代們,樂此不疲地享用了番嫡親之樂。

對於太宗籌算再度親征一事,陳子明實在早有預感,冇旁的,太宗交戰平生,雄師過處,所向披靡,還從未曾吃過似此番這等大虧,就其那等固執的性子,不管如何也不肯就這麼認栽了事的,更彆說軍方中嚷嚷著要再戰的可不再少數,兵部尚書李勣、大將軍程咬金、薛萬徹等都是主戰最烈者,這等景象下,誰如勇敢說不戰,獲咎的可就不止是太宗了,怕是那些將軍們都會群起而攻,題目是眼下正值青黃不接之際,各地糧倉又因去歲的交戰幾儘乾枯,若無兩、三年的療攝生息,底子分歧適再戰,隻是不管是誰敢將此事挑破,都不免要獲咎軍方,很明顯,今後一條來講,身為預備儲君,李恪是決然分歧適乾這等活動的。

李恪雖也是聰明之人,可在智算之道上,卻較著遠不及陳子明,自是算計不到朝局最能夠之竄改,加上對陳子明之能有著絕對的信賴,此際聽得陳子明的闡發頭頭是道,也自不疑有他,表情大好之下,竟自感慨了起來。

“嗯?此話怎講?”

李恪此言一出,陳子明的眉頭當即便是微微一揚,但卻並未急著言事,僅僅隻是輕咦了一聲,望向李恪的眼神裡儘是探聽之意味,無他,陳子明這些日子以來,雖是在享用著嫡親之樂,可對諜報事情的正視倒是未曾放下,如此嚴峻的動靜,陳子明身為朝廷排名第二的宰輔都不曉得,而“新欣商號”那頭也未曾有風聲傳來,恰好現在已是無職責在身的李恪率先曉得了,這此中明顯有不對味之處,自是由不得陳子明不心機迷惑了的。

陳子明對李恪向來都是很有耐煩的,不吝唇舌地便為其講明瞭其中之蹊蹺,當然了,陳子明冇說的是他此時站出來唱反調,一樣會獲咎軍中主戰派,無他,擋了彆人撈取軍功的機遇,不過麼,陳子明本人卻並不在乎,擺佈他本人也是軍中出身,於軍中的根底之薄弱並不比李勣等人差多少,有著充足的資格來接受軍方的壓力。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