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淇說完,又一名五十來歲,生的道骨仙風的白髮老者捧杯而起,對著卓飛言道:“公子為求全麵,寧肯忍辱臭名,這般胸懷,實是凡人所難及也!嚴某空活五十餘載,昔日惜名如命,可本日見卓公子火線知,名之一物,本因守義而存,而能不畏人言,自汙以全義者,始為賢也!”
本來如此!卓飛恍然大悟,曉得這學諭雖不是甚麼大官,但一州的士子他都有權力去教誨,很有點兒像後代的校長,但人家倒是個正兒八經的職官兒,以是這身份有些超然,普通在一個處所乾上個幾年後,就定是桃李滿城,足能夠引領本地文界了。
孟元義聽卓飛幫他,心中打動,忙對著卓飛深施一禮,以示感激。
這老頭兒名啊、義啊的說了一大通兒,語速太快,語氣過分衝動,乃至於卓飛愣是冇聽得太明白,不過他也曉得對方這是在玩命兒的誇本身,以是便含笑擺手,以示本身愧不敢受。
不過當這老頭兒說完以後,場中來賓皆齊聲擁戴,獎飾之聲更烈方纔,足見這位嚴姓老者的聲望甚高,當不是淺顯人也。而身為廣東道轉運判官的霸道夫王大人,一見到這老者出麵力挺卓飛後,便不再多言,隻是怒哼一聲,開端喝悶酒,看他那架式,竟是籌算忍了。
孟元義很有些受寵若驚,忙言道:“卓......卓公子果有孟嘗之風,既然如此,鄙人......鄙人就冒昧了。”
“哈哈哈,王大人公然知我也!不瞞您說,卓某夙來信奉一條原則,那就是對敵之時當冰冷如冬,然於親朋則煦暖如春也。這說的小些,則其間在坐諸位皆為吾友;而若再廣泛點兒的話,那天下萬民則皆是吾本家之親矣!二位方纔也說,現在已是國度危亡之際。既然如此,那吾族吾友更當合作同心,共赴國難纔是。而卓某為求熙和,這油滑一些又有何妨?嘿嘿,實在隻要能止息友爭,那本日吾即使被人認作是首鼠兩端、毫無態度的小人,那卓某也可欣然受之也......”
而這位嚴學諭已經在廣州乾了足足十年,可謂是本地首屈一指的大儒,他若說卓飛好,那敢跟他唱反調兒的人還真是未幾。而此人之以是對卓飛不吝褒讚,這內裡除了真的敬佩卓飛學問和賢名的身分以外,實在也是看了趙淇的麵子。
“正該如此。”卓飛微微一笑,又清了清嗓子,說道:“孟兄之詩,儘顯拳拳報國之心,恰是我輩典範,實毋須再多言也。”
趙淇動容言道:“昔日人雲卓公子賢名,吾等隻知賢卻不知賢於那邊,而本日一見,吾等方知卓公子之心足可媲美先賢矣!”
孟元義罵完了,可霸道夫卻也不去辯駁,而是悠悠然地轉回坐位,掂杯自飲,擺出了一副不屑再去與孟元義做口舌之爭的架式。而現在趙淇也是一臉的慍色,明顯是在極力壓著本身的火氣。至於其他諸人則更是抱著神仙打鬥閒人躲避的態度在偷偷旁觀。
而卓飛衝他馴良的笑了笑,接著又轉頭對著那邊正斜睨著本身的霸道夫說道:“隻不過那位王大人之詩也很有新意,隱含哲理,發人深省矣。”
卓飛總算搞明白了那位王大人的身份,而這小我他倒是聽趙溍和方興說過,傳聞此人乃番禺縣東圃車陂村夫,其脾氣剛烈,崇拜忠孝仁義之正道,能文能武,常以嶽飛為已之表率,算是位可貴的能臣。而趙淇自打任廣州轉運使後,幾近不過問政事,悠哉悠哉的如同閒雲野鶴,而轉運司的大小事件傳聞都是此人在一手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