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風流_第一百一十六章 三人成虎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方興早知趙溍也對張鎮孫其人非常惡感,是以本日他纔敢自作主張地給張鎮孫扣了幾頂大帽子,話裡話外,隱指其為幕後主使,這和趙墨蘭獻策隻交出已被卓飛俘虜的黃應山息事寧人的目標還是有些出入的。

方興一上來,便給士子墨客們的行動定下了基調,不愧是當慣了上位者的大員,而士子墨客們見位高權重的副使大人竟然褒讚了他們,一個個頓時轉憂為喜,當下這心也定了,腰也直了,大家都感覺本身本日真是乾了件甚麼了不得的大事普通,很有揚眉吐氣之感。並且這內心對方興的好感和敬佩之情也是噌噌噌的直線上升,大有膜拜之勢。

眾士子墨客聞言,又是嘩然一片,而錢榮之的話固然另有很多馬腳,但本州馬軍是些甚麼貨品大師都曉得,以是他們趁亂乾出劫奪之事,那也不敷為奇。且現在已經人贓俱獲,那另有甚麼可說的呢?至於到底有那些百姓被搶了,搜出的財物是不是百姓的,這些細節卻冇人去考慮了,歸正通判大人的話,那還能有假麼!

眾士子墨客皆有所想,而方興頓了頓,又一臉憂色地言道:“本日本副使言儘於此,諸位皆是俊才,自該明白此中深意纔對。總之,方某倚老賣老,在此勸說諸位一句,這熱血剛勇雖是可貴品格,然行事之時仍需細思靜想方可,若隻圖一時之快,恐不免為歹人所乘也!”

“張大人!”

總而言之,張鎮孫在廣州的名譽可謂是無人能及,就連身為一起正使的趙溍也隻不過是官兒比他大一些罷了。因為包含小官小吏在內的大部分廣州人都隻尊張知州之令,而全不知使司為何物,而這一點也是正副兩位經略使皆不喜張鎮孫的啟事之一。

前麵說過,張鎮孫本是南海人氏,土生土長的地頭蛇,而他身為兩宋獨一的嶺南籍狀元,在廣州一地的名譽那可不是普通的高。且此人生性樸重,不畏強權,辦事公道,兩袖清風,是以不管官民士紳,皆敬其為人。而其此番重新被朝廷啟用,返鄉出任知州之日,更是引得廣州百姓欣喜若狂,馳驅相告,齊齊道賀剛經曆了韃虜殘虐和烽火浸禮的廣州,總算是迎來了文武雙全,清正廉潔的張知州張大人。

“屠人之軍,奪人之城,鎖拿忠良而辱,此般行動,冇法無天,無君無父,尤甚於虜寇,副使大人身為一起大員,當不偏不倚,又豈可倒置吵嘴偏聽一麵之詞哉!”

而就在這場鬨劇即將調和閉幕之時,城頭上俄然響起了一個不調和的聲音......

方副使語重心長,直說的眾士子墨客們好不忸捏,紛繁表示本身今後必然會順從方副使大人的教誨,不再意氣用事。

這倆民氣念百轉,不過還冇等他們想明白,便聽到吳天小聲問道:“城上叫喚那人莫非是張鎮孫麼?”

方興無法,隻好邁前兩步,衝著士子墨客們沉聲道:“本副使入廣州未久,實不知廣州士子竟能麵對刀槍而安然恐懼,仗義執言,此般熱血剛勇,於此社稷風雨之時,真乃家國之大幸也!”

哇靠!誰這麼大膽,竟敢指責副使大人的不是,莫非是活膩了麼!

不過還冇等他們美夠,便聽到方副使話鋒一轉,痛心腸言道:“諸位怕是不知,梅州知州卓飛奉廣東經略司正使馬儉馬公爺之命,遠道來廣,本是為了同使司切磋聯兵共抗韃虜之事,卻不想有報酬泄私憤而挑惹出此般禍事,全不顧社稷大義,此般敗行,當真是令人非常厭憎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