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騰飛講曆史_六、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是新中國建立以來黨的汗青上最具深遠意義的轉折,完成了中共思惟線路、政治線路的撥亂歸正,是鼎新開放的開端。新期間黨的根基線路、思惟也是在此次集會上構成的。

1956年,八大在北京召開。按照社會主義根基軌製已在我國建立起來的新情勢,大會提出,當前海內的首要衝突是:群眾對於建立先進產業國的要求,同掉隊農業國的實際之間的衝突;群眾對於經濟文明敏捷生長的需求,同當前經濟文明不能滿足群眾需求的狀況之間的衝突,即先進的社會軌製和掉隊的社會出產力之間的衝突。

7、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心委員會第三次全部集會“文明大反動”結束後,中國將向那邊生長,惹人存眷。1977年2月,海內一些首要報刊頒發社論,提出“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決策,我們都果斷保護;凡是毛主席的唆使,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守”。這就是所謂的“兩個凡是”。

黨和群眾當時當前的首要任務,是集合力量把我國儘快地從掉隊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產業國。此次大會對當時中國社會首要衝突和首要任務的闡發是精確的,是對我國扶植社會主義門路的一次勝利摸索,但八大肯定的線路並未能對峙下來。

在這類環境下,為了反對“兩個凡是”,思惟實際界展開了一場關於真諦標準題目的會商,必定了“實際是查驗真諦的獨一標準”,否定了“兩個凡是”的弊端觀點。實際是查驗真諦的獨一標準,甭管誰說的話都要顛末實際的查驗,不是他說的就必然是真諦,要顛末實際的查驗。重新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惟線路,突破了耐久以來的小我崇拜和教條主義,是一次深切的思惟束縛活動,這為黨的第十一屆中心委員會第三次全部集會(簡稱“十一屆三中全會”)奠定了思惟根本。

最關頭的要記著這個,黨和國度事情重心的轉移。這是中共汗青上第三次事情重心的轉移。第一次是1927年的八七集會,事情重心由都會轉移到鄉村,由大眾鬥爭轉移到武裝鬥爭。第二次事情重心的轉移是1949年的七屆二中全會,事情重心由鄉村轉移到都會,由武裝鬥爭轉移到規複經濟。

1978年年底,在中共中心事情集會上,鄧小平頒發發言,側重闡述毛澤東實事求是的觀點,號令大師束縛思惟,實事求是,連合分歧向前看。這個發言,在中國麵對何去何從的嚴峻汗青關頭,突破“兩個凡是”的監禁,成為扶植中國特性社會主義新實際的宣言書。

到1956年年底,我國根基完成了三大改革,出產質料私有製變成社會主義私有製,社會主義經濟體係在中國根基建立起來。我國開端進入了摸索社會主義扶植的期間。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天下代表大會(簡稱“八大”)召開的背景。

中國共產黨召開了汗青上影響最深遠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肯定體味放思惟、開動腦筋、實事求是、連合分歧向前看的指導目標,高度評價了真諦標準題目的會商,判定停止利用以階層鬥爭為綱的指導思惟,把黨和國度的事情重心轉移到經濟扶植上來,實施鼎新開放。

這類對毛澤東生前決策和唆使不作任何闡發的觀點,嚴峻監禁著人們的思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