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的婚禮於1935年2月9日在上海西藏路慕爾堂停止(熊希齡為基督教徒),當時熊希齡66歲,毛彥文33歲,兩人合為99歲,白髮紅顏,相得益彰,媒體紛繁冠以大幅照片,頭版頭條打趣老熊,比方“老牛吃嫩草”、“一樹梨花壓海棠”,等等。
夫人病逝時,熊希齡已經62歲,本來並未想續絃,但一則慈幼院的事情忙不過來,二則本身年老,身邊還真需求有人照顧。侄女朱曦便向姑父保舉了老友毛彥文。
熊鳳凰比吳宓但是乾脆多了,立馬由北平南下上海,坐鎮朱曦家,並特地招開訊息公佈會,說不娶毛彥文不返北平,又是鬨得滿城風雨。
毛彥文大學畢業後,熊希齡佳耦聘請她到香山慈幼院任教,該院是熊氏佳耦號令社會賢達融資而建,收留了近千名孤兒。毛當時髦處在情傷期,執意出國,等她學成返來,熊夫人已過世,熊再次邀毛人慈幼院互助,毛彥文卻已接受聘於複旦大學、暨南大學,還是未能成行,但毛對熊戴德在心,厥後曾回想道:“這或許在冥冥中播下今後我們兩人婚姻的種子。”
熊希齡也老夫聊發少年狂,當即填詞一首:世事嗟回顧,覺年年飽經憂患,病容肥胖。我欲尋求重生命,唯有精力鬥爭。漸運轉,春回枯柳。樓外江山如此好,有針神細把鴛鴦繡。黃歇浦,共聯袂。
提到毛彥文與熊希齡的連絡,也很有傳奇色采,媒人便是毛的同窗、熊的內侄女朱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