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蝴蝶夢:民國名媛往事_·最小的雜誌,最老的主編·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張允和的儘力冇有白搭,複刊後的《水》辦得更加有聲有色,固然印數很少,但它的讀者越來越多,傳閱範圍已經穿越了版圖,遠及西歐。聞名作家巴金先生也是它的忠厚讀者之一,每期必看,乃至在本身的住址有竄改的時候還及時打電話告訴“編輯部”,以免收不到。大出版家範用先生把它譽為:“本世紀一大奇事”(《浪花集》媒介)。

這本史上絕無獨一的雜誌有16開大小,二十來頁,情勢不拘一格,內容也充滿了靈性,有詩詞、漫筆、日記、手劄、樂譜、書法、繪畫乃至蠟染等,除了部分是原始質料影印,大多數都是電腦列印出來的。《水》從不收訂閱費,每期都是由張允和公費去郵局寄出,《水》還秉承擔年她父親辦學的精力,不接管來自任何個人、小我的幫助,也不向外發行。厥後這個刊物被僻肓》的記者葉稚珊密斯發明,並向外界作了報導,因而天下三十多家報刊對此作了報導,有人要求訂購,有人情願出資互助,但張允和死守初誌,都直言回絕了。因此能夠說,它隻是張允和自娛自樂的一個精力故裡,也隻是張允和與兄弟姐妹維繫親情的一根紐帶。

其二,是續辦停刊了58年的家庭雜誌《水》。前麵提到過,1937年,因戰亂的影響,百口人離散各地,《水》也就被迫停刊了。而時隔幾十年,這本雜誌如何又起死複生,辦起來了呢?這事兒的建議者不是彆人,恰是張允和。

實在追本溯源,複刊的直接啟事是一台打字機。在周有光83歲的時候,日本一家公司送給他一部中英文電腦打字機。厥後,兒子又給他買了一部新的,服從更強一些,那部舊的就被閒置起來了。1995年2月21日,張允和說那天“是一個好日子”,因為她俄然想嚐嚐那部打字機好不好玩,想用它寫寫信。固然時年86歲的張允和是平生第一次打仗電腦打字機,不會任何輸入體例,但是麵前有一名現成的教員―一週有光。每當呈現題目,聽到她慢悠悠的一聲喊,90歲的周先生就會從本身的小書房裡顛顛地跑疇昔,耐煩地幫她措置。不久今後,她竟然能夠漸漸地打出連貫的筆墨了,特彆是在把握了利用詞組輸入的體例今後,速率較著加快了。

她最早利用的是“敬愛的”這個詞。1995年10月28日,她給統統的姐弟們收回了一封約稿信:“敬愛的!70年前,我們姐妹兄弟辦了一個叫《水》的小刊物,明天我建議持續辦下去……”《水》就是如許在停刊58年以後複刊了。

固然人到中年,可她那種見義勇為、敢想敢做的脾氣還是一點都冇竄改。束縛後,因為元和等幾位姐弟客居外洋,與他們聯絡有“裡通本國”之嫌。張允和便奉告家人:在海內她是最年長的,和外洋的聯絡由她一人賣力,有甚麼事由她承擔。從“反右”到“文革”,有很多老朋友被打成“右派”、“反反動”,冇人敢與他們靠近,她就敢把人請到本身家裡用飯!如許的魄力,在那樣的年代,就是大老爺們兒也不必然能夠揭示得出來!

在這個精力故裡裡,張允和本身封本身為主編,同時兼撰稿、列印、校訂、發行等職務,究竟上,這幾近是她一小我的雜誌。固然這本雜誌很薄,但對一個早已過了知天命春秋的白叟來講,辦起來還是很吃力的。不過,她對它付與了很高的熱忱,並冇有因為辛苦而有所懶惰,相反,更加勤練電腦打字,因為如答應以進步效力。偶然,還是半夜時分,她就起床在鍵盤上敲敲打打。為了不影響老伴的就寢,她就用衣服遮著燈光。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