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明朝在政治、經濟、文明、軍事上,處於天下搶先職位,是以吸引了浩繁海本國度,呈現了各國爭相來朝的盛況。1405年,因為貢使日多,朱棣命令消弭部分海禁政策,重新設置市舶司。因而,在福建、浙江、廣東分設來遠、安遠、懷遠三市舶司,賣力歡迎各國來使,而於京師設會同館以待國賓。為了與各國來人交換,同時還設置了四夷館,專掌翻譯各國及少數民族說話筆墨。
公元1398年,大明建國天子朱元璋病逝,皇太孫朱允炆秉承大統,改年號建文。建文帝即位以後,立即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暗害削藩。周王、代王、齊王、湘王、岷王等前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誅殺,同時又以邊防為名調離了燕王的精兵,籌辦削除燕王。
1425年,在位僅一年的朱高熾病故,傳位給朱瞻,史稱明宣宗,改年號宣德。明宣宗在位的十年間至明英宗幼年即位,朝中有楊溥、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史稱“三楊”。當時可謂是“海內清平,萬邦來朝”。1442年後,寺人王振開端擅權,1449年產生震驚天下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的弟弟景泰帝判定任用於謙擊敗瓦剌,獲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後又經曆景泰、天順兩朝的運營規複,國力有所上升,到明朝中葉孝宗期間再次大治,此時政治腐敗,民生安康,對外複立哈密等衛,汗青上稱為“弘治複興”。
本來有所放寬的海禁政策再次被明廷嚴行製止,以海為生的本地住民不得不挑選“私運”的情勢冒險出海。當時的月港地處九龍江下流的江海彙合之處,其港道由龍溪縣城8、九都地的月溪之濱肇端,沿南港逆流往東,顛末海門島航至九龍江口的圭嶼,然後再經嘉禾嶼(今廈門)便可出外海。再加上月港僻處海阪,俗如化外,朝廷催促莫及,官府管束鬆弛,如許的天時之便成為了本地住民停止“私運”的首選海港。
1424年朱棣駕崩,由大兒子朱高熾繼位,史稱仁宗天子。朱高熾即位後,改年號洪熙,開端了一係列鼎新,這些鼎新都與朱棣在位時的政策手腕背道而馳。起首,朱高熾赦免了建文帝舊臣和永樂時遭連坐放逐邊疆的官員家眷,並答應他們返回原處,並規複一些大臣的官爵。其次,遵守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片板不得入海”的旨意,不但製止官方擅自出海,同時也製止官船出使東西洋。
嘉靖二十六年,佛郎機番船泊於浯嶼水寨,巡海道柯喬、知府盧璧、龍溪知縣林鬆出兵攻船,不克。時漳州、泉州輒往月港貿易,官軍通販更甚。總督閩浙都禦史朱紈厲行海禁,捕獲擅自出海通販販子九十餘人,由巡海道柯喬、都司盧鏜當場問斬。由此,佛郎機番船纔不得以駛離福建本地。
靖難之役勝利後,朱棣肅除建文年號,持續利用“洪武”編年,同時命令儘複建文朝所改的統統成法和官製。次年1403年改元永樂,登極天子位。
嘉靖九年(1530年),巡撫都禦使胡璉議移巡海道駐漳州府,在月港對岸的海滄(今廈門市海滄區)設立海防機構——安邊館,每年委任通判一員駐守,以彈壓私運活動。
朱棣即位以後,武功昌隆,先是反擊安南,後又親身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絕後患。在武功上,則命令編寫《永樂大典》,三年即成。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調派寺人鄭和為正使,王景弘為副使,率海員、官兵兩萬七千八百餘人,乘“寶船”六十二艘,遠航西洋。明朝艦隊前後達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及錫蘭等地,經印度西岸折回返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