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纓問鼎_第139章 城.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但是又走了好幾日,來到郡府潞城時,他才恍然發明傳言不虛。隻見潞城西郊的荒地上,已經建起了很多屋舍,更有農夫趕著牛馬開開荒地。放在其他處所,是見都見不到的。這群人如何敢在上黨逗留?這裡間隔匈奴可不遠啊!

行列考校的是一隊人。就他們這隊,還是有兩人始終不成。不過明天他聽來的動靜,才讓人意動。想了想,李二低聲對老婆說:“比及開春,怕就要正式編伍了。如果有戰事,我想上陣嚐嚐。”

而有如許的寶庫在手,不愁那些好學士子不遠道而來,閱覽眾書。再加上梁府的雕版印刷技術,不愁留不下人才!

免役對於大部分農夫而言,還是非常有引誘力的。苦役苦役,恰是因為官府常常把一些粗重差事分發給上麵百姓,偶然乃至要背井離鄉,在內裡修牆挖河,苦不堪言。本身初來乍到,還身處流民大營,如果被拉去做勞役,家裡的擔子可就重了。

李二孃子手腳敏捷的把濕衣搭在炕上,也坐了下來:“另有幾天就要月比了,你們那隊能贏嗎?”

段欽點頭:“農夫已經上路了,再過幾日當能到達潞城。另有書館的告貼也張貼了出去,崔主記說,再過旬日,書館當能開放。”

這說法光是聽聽,就讓人趨之若鶩!等若說大家進館,都能親筆謄寫五冊書,隨後再抄一冊帶走。的確是做夢都求不得的功德!那些世家藏書,底子就不會讓庶族等閒窺測。而本身能找到的冊本,也不過戔戔幾種。如此安排,的確就是把一座寶庫敞開在貧民麵前,誰能不如饑似渴,想要多抄幾本呢?

二九天,足以凍得人伸不脫手來。往年這時一家長幼都要窩在屋中,圍著火盆瑟瑟顫栗。計算著種糧和口糧的配比,希冀開春多挖些野菜充饑。但是本年,卻有分歧。

看老婆歡天喜地的接過餅子,李二才暴露了點笑容,扒了那身濕漉漉的冬衣,鑽進了蒙在土炕上的被窩裡。這土炕也是來到潞城後才見到的,流民戶戶都有。離地約莫三尺,構造跟灶台相仿,上麵能夠燒柴。隻要每日添些柴火,就能讓床榻暖和緩和,一覺睡到天明。

開開荒地,官老爺們會供應犁頭和牲口。耕作的種子,也能夠向官府賃借。田賦是有些高,第一年足要四成,今後會酌情減少。但是人家都給了這麼多東西,又冇有其他苛捐,並不算太高。

李二孃子一聽,神采就變了:“不是說守土嗎?如何還要上疆場……”

李二歎了口氣:“隻看其他幾人了。”

更讓人欣喜的是,在開荒之餘,還會兵士構造他們練習。統統插手練習的,都發冬衣一件,每日另有一頓飽飯。固然要練足兩個時候,但是現在農活不算太多,倒也能撐得下來。練足一月後,每三日便有一次考校。凡跑步、射箭、投石前三者,都有餅子可領。

“上黨原有一萬三千戶,前些年大亂,加上大災,怕是又減了很多。光是耕地,該當充足。隻是糧食題目略為嚴峻。”梁峰細心翻閱黃冊,考慮道,“今冬臨時如許,統統等來歲開春後再說。如果糧食歉收,再考慮擴大耕作的題目。”

這書館,也是梁峰比來想到的。還是葛洪偶然一句,讓他留意起了藏書題目。像葛洪如許身家平平的學子,是冇有能夠用紙的。如果故意儀的書想保藏,隻能用竹簡去抄。葛洪當今固然隻二十一歲,但是寫成的筆墨,也有十數萬。從南邊一起跋涉到北方,光是書柬就丟損了很多。現在構思新作《抱樸子》時,他也頻頻感喟,如果早些時候碰到梁府君就好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