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曾國荃參劾湖廣總督官文一事,曾氏一向持反對定見。同治五年八月二十四日,曾氏給國荃的信上說:"順齋排行一節,亦請暫置緩圖。此等事幸而得勝,而世人耽耽環伺,必欲尋隙一泄其忿。彼不能抨擊,而世人若皆思代彼抨擊者。吾閱世最久,見此甚明。寄雲一疏而參撫,黃藩又一片而保撫,郭臬、李非不稱心,當時即聞外議不平。厥後小蘧果代黃抨擊,而雲仙亦與毛水火,寄雲近頗悔之。吾參竹伯時,小蘧亦代為不平,至今尚痛詆吾兄弟。去冬查辦案內,密片參吳少村,河南司道非常不平,前任亦極隔閡。陳、黃非無可參之罪,餘與毛之位望堆集,尚不敷以參之,火候未到,所謂燕有可伐之罪,齊非伐燕之人也。以弟而陳順齋排行,亦是火候未到,代渠思抨擊者必群起矣。苟公事不非常掣肘,何必下此毒手?汴之紫三本家於餘處頗多掣肘,餘頃以密片保全之,抄付弟覽。吾兄弟位高功高,名譽亦高,中外指目為第一家。樓高易倒,樹高易折,吾與弟不時有可危之機。專講寬平謙巽,庶幾高而不危。弟謀此舉,則人指為恃武功,恃聖眷,恃家世,而巍巍招風之象見矣,請緩圖之。"
"九帥,杏南將軍之死,是因為斷糧的原因。"丁守存向曾國荃流露了一個首要諜報。
曾紀澤的文章做得好,在父親的指導下,也成心識地讀過很多名奏章,但本身獨立擬稿,這還是第一次。他關起門來咬了幾天筆桿子,冥思苦想,寫了一篇近三千字的長奏,列舉了官文幾大罪行:貪庸驕蹇、欺罔秉公、寵任仆人、貽誤軍政、皋牢軍機、肅黨遺孽。最後這一條雖證據不充分,但性子嚴峻,便也加上去了。曾紀澤寫好後,本身感覺有點惴惴不安,拿給九叔看。曾國荃卻非常對勁:"寫得好!看來你這幾年在父切身邊長進不小。就如許吧,叫案牘房安排謄抄,明日拜發。""九叔,官文是太後、皇上的親信,且官居大學士,非普通人可比。為慎重起見,先抄一份送到濟寧州,讓父親看看後再拜發如何?""你父親身從鹹豐八年複出後,膽量是越來越小,顧慮則越來越多,事事謹慎,到處謹慎。這篇奏疏如給他曉得,那必然發不出去,不如不奉告他,此後即便有費事事,也免得連累到他的頭上,由我一人賣力算了。"奏疏拜發了。曾紀澤仍不放心,他本身謄抄一份,派人送往濟寧州。
三個月前複出的湖北巡撫曾國荃,與他的大哥截然分歧。皇家刻薄寡恩的賦性,功臣鮮有善終的汗青經驗,以及四哥幾次報告的白雲觀醜道人的誠心規勸,都不能使他大徹大悟。他仍然是目空統統,我行我素,不把稱雄皖豫多年的撚軍放在眼裡,也冇有把朝廷的寵臣官文放在眼裡。新湘軍的失利使他憤激,不久又傳出彭毓橘被支解、懸首示眾的動靜,更使他暴戾變態了。
濟寧州裡,曾國藩接到曾紀澤的稟帖,將奏疏仔細心細地讀了一遍。老九的負氣率性,辦事孟浪,使他深為痛心。他頓足感喟,預感此事將招致嚴峻的結果。必須給老九明白地指出:不能走得太遠!他提筆作函:
"卑職這裡有官中堂的親筆唆使。"丁守存從靴頁裡抽出一張紙來,雙手遞給曾國荃。丁守存並不是曾國荃汲引的人,他為何對曾國荃如此忠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