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_第16章 故事新編 (7)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26)撈兒:也作落兒。北方方言,意為物質收益。這裡指可吃的東西。

(17)鹿台和巨(钜)橋,都是商紂的堆棧。前者儲藏珠玉錢帛,故址在今河南湯陰朝歌鎮南;後者儲藏米穀,故址在今河北曲周東北古衡章水東岸。《史記·殷本紀》:“帝紂……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而盈钜橋之粟。”

(24)剝豬玀:舊時上海盜匪擄掠行人,剝奪衣服,稱為“剝豬玀”。豬玀,江浙一帶方言,即豬。

他又感覺很不幸,彷彿本身作了大惡似的,非常難受。他蹲著,呆看著,站不起來。

“好!該死!”他想著,內心非常歡暢,一麵就悄悄地坐起來。

(7)西伯肯養老:西伯,即周文王姬昌,商紂時為西伯,身後諡為文王。《史記》的《周本紀》和《伯夷傳記》都說“西伯善養老”。《周本紀》說他“篤仁、敬老、慈少”。

(33)關於鹿奶的傳說,漢朝劉向《列士傳》中有以下的記錄:“伯夷,殷時遼東孤竹君之子也,與弟叔齊俱讓其位而歸於國。見武王伐紂,覺得不義,遂隱於首陽之山,不食周粟,以微(薇)菜為糧。時有王糜子往難之曰:‘雖不食我周粟,而食我周木,何也?’伯夷兄弟遂絕食,七日,天遣白鹿乳之。逕由數日,叔齊腹中私曰:‘得此鹿完噉之,豈不快哉!’因而鹿知其心,不複來下。伯夷兄弟,俱餓死也。”(按《列士傳》今不傳,這是從《琱玉集》卷十二所引轉錄。《琱玉集》,輯者不詳。宋朝鄭樵《通誌·藝文略》著錄二十卷,現存殘本二卷,在清朝黎庶昌所編《古逸叢書》中)

(4)散宜生:周初功臣,商朝末年往歸西伯(周文王),今後曾侍武王伐紂。

(20)“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語見《老子》七十九章。又《史記·伯夷傳記》說:“或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耶?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

(25)首陽山:據《史記·伯夷傳記》裴駰《集解》引後漢馬融說:“首陽山在河(黃河)東蒲阪,華山之北,河曲當中。”蒲阪故城在今山西永濟縣境。

(3)商王:指商紂,姓子名受,是商朝最末的一個帝王。

(15)關於牧野大戰的環境,《尚書·武成》中有以下的記錄:“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背叛,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31)關於伯夷、叔齊因為一個女人的話而最後餓死的事,蜀漢譙周《古史考》中記有以下的傳說:“伯夷、叔齊者,殷之季世,孤竹君之二子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野有婦人謂之曰:‘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因而餓死。”(按《古史考》今不傳,這裡是按照清朝章宗源輯本,在清朝孫星衍所編《平津館叢書》中)

(10)周王發:周武王姬發,文王之子。《史記·周本紀》記有武王出兵的景象:“武王即位,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九年,武王上祭於畢,東觀兵,至於盟津,為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武王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汝)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居二年,聞紂昏亂殘暴滋甚,……因而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成以不畢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又以下記牧野誓師時景象,有“武王左杖黃鉞(黃斧頭),右秉白旄(白牛尾)”的句子。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