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又道:“國忠,長安國庫以及各地官倉所餘糧草如何,可有詳數?”
直到安祿山兵變,李隆基終究發覺這個要命的題目了。
但是,此一時彼一時。
而大唐都城長安,雖有聞名的“長安十二衛”拱衛都城,但十二衛兵力合計才八萬人。
郭子儀的諫言很有事理,必須頓時調兵勤王,必須守住長安,不然題目就大了。
李隆基俄然又道:“安西節度使離長安最遠,現在領兵的還是裴周南嗎?”
高力士眼眶泛淚,哽咽道:“老奴求陛下莫出低沉之語,陛下,大敵當前,陛下當抖擻。”
“天下兵馬大部皆在節度使之手,剩下的七大節度使你感覺會有幾人起兵勤王?”
老成慎重的陳希烈也道:“安祿山叛唐的動靜已傳遍長安,長安臣民正惶恐不安,天下人的眼睛都盯著陛下,臣請陛下奮發精力,拿出當年闖宮誅韋逆之氣勢,將叛軍平滅於長安城以外。”
親手初創的亂世,畢竟還是有可取之處。天下糧食相對充足,朝廷有底氣支應得起一場大戰,這便是盛唐的秘聞。
再如何年老不堪,再如何心灰意冷,祖宗留下的社稷不能丟,他這個大唐天子更不能低沉,親手初創了亂世的帝王,若暮年突然變成了亡國之君,寫進青史裡會被先人唾罵嘲笑幾千年。
李隆基聞奏一怔,躊躇了一下,宣見。
李隆基挖苦一笑:“忠臣?此時此地,朕還敢信賴‘忠臣’二字嗎?”
李隆基點頭,將郭子儀和陳希烈的建議采取。
想著想著,李隆基竟流下淚來。
李隆基腦海裡不由自主冒出顧青那張不歡暢的臉。
叛軍已度過黃河,明顯是衝著長安來的,長安是大唐都城,都城若陷於叛軍之手,天下民氣俱失,以訛傳訛之下,說不定百姓們都會覺得大唐亡了。
一個殘暴的究竟就是,開元末年今後,李隆基竄改大唐軍製,將大唐分為十個軍鎮,每鎮設節度使,十雄師鎮擁兵過火,總兵力達到五十萬擺佈。
高力士躬身領命。
楊國忠道:“國庫所餘未幾,但能支應得起二十萬兵馬三月所用,趁這段時候告急調撥京畿道,山南道,江南道,淮南道等各道官倉糧草,經漕運大運河運抵長安,若長安能恪守三個月,時候上大抵是夠的,各道官倉糧草若至,足可撐應四十萬雄師一年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