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定不是我寫的文(修真)_第61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第十五章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可貴之貨,令人行妨(fáng)。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天然。

第十章

不知常,妄作凶。

搏之不得,名曰微。

第六十八章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厥後。

繁華而驕,自遺其咎。

善言無瑕(xiá)謫(zhé);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何謂寵辱若驚?

大道廢,有仁義;

第十八章

金玉合座,莫之能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二章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mò)身不殆(dài)。

第三章

荒兮,其未央哉!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五味令人丁爽;

第二章

聰明出,有大偽;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國度昏亂,有忠臣。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是以聖報酬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dùn)沌(dùn)兮!

是謂襲明。

埏(shān)埴覺得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希言,天然。

玄門曉得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抵不出老氏體係。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鑒”,抱一處和等涵養之道,更加玄門守1、心齊、坐忘、佩服、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玄門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覆命”之說,內丹學則闡揚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根據。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自矜者不長。

萬物並作,吾以觀複。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不自是,故彰(zhāng);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品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敷,淡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抵從天人合一之態度解纜,窮究作為六合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天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天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麵。道常無,知名無形,先於六合鬼神,而為六合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六合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示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底子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有為本,“有生於無”。賢人體道之無,法道之天然有為,以之修身,當無慾而靜,偶然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有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兵器,離爭鬥,不尚賢,不貴可貴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謙真假腹,無知無慾,則有為而治。“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曉得者守雌抱樸,讓步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荏弱勝剛烈。

此三者,不成致詰( jié),故混而為一。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