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國公主GL_第220章 恩科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到天最熱的時候,終究有人先忍不住了——侍禦史周興上疏,說齊王李明謀反。

科舉之製自隋而始,至今尚不到百年,用時既短,取士又少,不管世家大族,還是勳門權貴,多數還是靠門蔭為主,還未如宿世的電視劇中所演的那麼首要,其主考亦不過是個五品的考功員外郎,但是科舉畢竟是取官入仕之正路,又得太宗、高宗與母親的大力推行,豪門名子,勳貴掉隊,無不以科舉入仕為榮,故爾此中牽涉既廣,影響亦大,倘若真以戔戔五品為主考,常常難以賽過這些倨傲自大的士子,父親在時,便產生過舉子被考官黜落,到天津橋上飛書誹謗的事,那人雖被巡街金吾及時發明,未將事情鬨大,朝中對考功員外郎的人選卻今後慎重了很多,所用不是文壇魁首、經學耆老,就是高官大品、宗室勳戚,概以論之,便是要麼有背景,要麼有才調。鄭博年紀雖輕,倒是經學王謝鄭氏之子,家學淵源、師承名家,母、妻又都是公主,以他來充當考功員外郎,卻最是合適不過——當然,最首要還是看在我的麵上。

鄭博去了趟文水,返來便升了官——品級還是穩定,卻轉去了吏部,成了前行郎中,恰逢考功丁憂,母親又新開恩科,便將他擢為考功員外郎,主持此次恩科。

我現在始知母親任命鄭博時所叮囑的那句“茲事體大,慎思諸端”的意義,衡量再四,終是將楊娘子的兒子與外祖父和外祖母那兩個遠房親戚給劃去,又將投卷行次之事全數交給鄭博,總算把我這邊舉薦的減為二人,餘下的事則一股腦地交給鄭博,反正他有很多老資格的僚佐,另有鄭氏族人互助,必定比我這“無知婦人”曉得更多,鄭博對我罷休此事倒有幾分歡暢,一日日地隻往他大哥那邊跑,多的話一句也不與我說。

春日裡撤除恩科與射禮兩件大事,倒冇生彆的波瀾。母親因要市恩,接連不竭地頒賜大臣、宗親,亦汲引了很多豪門,此中尤以諸武所舉薦為多。自去歲以來,五六品之官很有些受彈劾的,宗親當中,則是很多仗著身份恣行犯警的遠支旁係受了經驗——也不過是奪爵、去官、杖責、放逐——尚未有一家一門蒙受連累的,不過本年入了夏今後,便垂垂有些更嚴峻的罪名報上來,所牽涉之人,也從遠支宗親,伸展到了近支宗室上,流言在夏季炎熱的氛圍中湧動,跟著熱流蔓到每一家每一戶,就連宮中的氛圍也垂垂詭異起來,氛圍中到處都流淌著不安的氣味,但是明麵上卻又是一團和藹,宰相、宗室與外戚之間敦睦友愛、安寧連合,一如宿世在教員們監控下的幼兒園午休。

取士如此之多,無生忍天然順利地考過了書判拔萃,我替他小小遞了一話,將他調回京中,選在吏部,又假托阿歡之名,替他在城內買了一處小宅,裡外不過三間,地甚狹小,勝在離省中與我這都近,又贈了五十畝中田給他,現在一戶當中,成丁授田,亦有二三十畝,五十畝中田,在他這流內品官,不過供應口舌罷了,他受得無愧,我給得也不打眼,倒是兩相便宜。

撤除切身參與汗青的鎮靜感,我對此次恩科還懷了很多私心——疇前我雖也可向天官遞話,保舉些本身的人手,畢竟還要諱飾些,現在鄭博主考,我卻能夠正大光亮地讓他替我選人:鄭氏後輩不談,我已故的乳母楊氏有一子,本年已二十有二,讀書已有十年,據柳厚德說,文辭另有可看之處,無生忍去歲被選去了同州,本年天官出缺,倒能夠讓他試著考一考書判拔萃,如果中了,便補到吏部,恰好做鄭博的掾曹,武承嗣托到我這裡的有三人,一人是母親幼年乳母之孫,一人是外祖父的族孫,一人是外祖母的遠房內侄,這三人與其說是他托我的,不如說是母親叮囑下來的,隻不過事體太小,不值當母親留意罷了,不過母切身邊事再小,到了上麵,也就是天大的大事,天然不成驕易,我也就將這些名字都一一記著,想著字紙傳信,畢竟穩定,便回家一趟,與鄭博細細籌議。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