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南明_第四十三章 征召文安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

細細考量一番,朱慈烺決定征召文安之。

但坐在這個位置上的人,必須是絕對忠於大明忠於皇室的。

弘光帝和隆武帝都前後詔起過他,但因為當時夷陵在敵占區,交通不便,文安之都冇有應召。

而大部分馳名譽的官員在北都城破後或就義,或降順、降清。

從文安之有效基集結夔東十三家聯明抗清來看,他不但是個史可法、劉宗周式的忠貞死節之臣,更是個極有才氣的乾臣。

既然南都城中冇有,朱慈烺決定把範圍擴大一些。

文安之是天啟二年的進士,曾任南京國子監司業、祭酒,後被薛國觀所構罷官回籍。他在夷陵故鄉一待就是十數年,直到甲申國變,神京淪陷他仍然賦閒在家。

獨一的題目是此時夷陵仍然處於敵占區。

......

至於厥後文安之應召永曆朝廷東閣大學士,必定不會是以為永曆天子比之弘光、隆武優良,而是文安之復甦的熟諳到大明已經到了大廈將傾的時候,故而他決定放棄對永曆的成見前去廣西。

史可法致仕,內閣首輔的位置便空了出來。

南京的官員就這麼多,朱慈烺實在找不出合適的人選。

在本來汗青中清兵南下一起勢如破竹,當時已經乞骸骨在杭州居住的劉宗周在城破後師法伯夷叔齊絕食而死。

這位老臣在廣西梧州陛見永用時已經是六十八歲高齡,卻仍然滿懷大誌。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現在的南明朝廷還是需求一些老臣撐場子的。

一來劉宗周是禮部尚書,且加了東閣大學士的頭銜,接任首輔名正言順。

文安之是天啟二年的進士,是堂堂天子弟子,天然不會因為爭立藩王的一句話就應召為官。或許在文安之的心目中,對這些國難當頭仍然爭立火併的藩王非常不屑吧?

以是,朱慈烺毫不會讓劉宗周介入兵部。如此看來,路振飛留任兵部,劉宗周接任首輔是個最好的挑選。

與他的政治天賦比擬,劉宗周的儒學天賦明顯更強,他上承陽明心學,下開蕺山學派,是為一代大儒。大名鼎鼎的黃宗羲等人都是他的弟子。

如此之人,絕對是忠義之臣,作為內閣首輔榜樣天下再合適不過了。

路過龍泉時,文安之留下了這首《龍泉曉發》,足以表達其光複天下的決計。

在文安之的儘力調停下,本來與明廷不死不休的夔東十三家終究聯明抗清。

不過這個打算終究因為譚宏、譚詣投降清朝而失利,永曆也在不久後逃到緬甸,終究南明毀滅,文安之鬱鬱而終。

可惜張慎言在前不久俄然病重,朱慈烺固然派太醫前去診治,但並冇有太好的結果。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