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一種實際:每一種說話都是其原始民族的心機、思惟、民風風俗的最好反應介質。比方,操漢語的中國人與操法語的法國人在思惟體例上就有很大辨彆;一樣,操德語的德國人和操英語的美國人的思惟體例也有辨彆。
布朗的答覆是:當然有各種百般的來由。但有一點必須重視:翻譯是不大可靠的。或許是因為這個啟事,在德國粹說話的人常常輕易找到事情。
梁曉秀問道:人們為甚麼要學外語呢?
法蘭克福的全稱是美茵河邊的法蘭克福。開車進入法蘭克福,起首映入麵前的是這座都會的高樓大廈:銀行的高樓大廈勾畫出法蘭克福的天涯線。
他感慨道:德語再也不具有20世紀30年代曾有過的國際意義了。特彆是在科技上,德語起不到疇昔那樣強勢的感化了,因為英語早已囊括了全部說話範疇了,大多數有實在意義的詞彙被英語代替了。固然如此,在現當代界近5000種說話中,德語仍然是最大的語種之一。
她總結說,在本日學術界,要想成為天下級的大學者,必須精通德語,當然還包含英語和法語。
隻唸叨初中畢業的梁曉秀對畢業於歐洲名牌大學的布朗停止了一場測驗。
布朗承認:德語確很難學。在德語中利用三個冠詞,如Der,die,das,這個詞有3個字母,使德語的桌子成為陽性物品,房屋成為中性物品,長凳椅則成為陽性物品。每個學德語的人都曉得這3個詞,這類彷彿毫無事理的說話征象令人頭疼不已。但他以為,上完根本課後德語就越來越簡樸了。德語普通來講會說就能拚寫出來,這一點與英語大不一樣。德語的發音很難,特彆是對亞洲人來講更是如此。但是如果把學習德語作為一種興趣或興趣,那就會相對輕易一些。從德語的翻譯中也能看到這一點。比如,把一本長篇英文小說譯成德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德語的佈局龐大很多,德語的句子常常比英語的句子要長。相對來講,英語比較隨便,易懂好記;但德語卻不那麼輕易對於,令初學者苦不堪言。
梁曉秀則誇大指出:在德國汗青上出現出一多量傑出的人物,他們固然早已過世,但他們的精力還在,他們的影響還在,他們另有持續性。察看德國汗青人物,就是察看本日德國人,因為不體味德國汗青,就不成能體味本日德國和將來德國。研討汗青就是研討將來,因為在很多方麵汗青具有反覆性或持續性。
布朗以為她的闡發有事理,找到了藐小的不同。
在來德國之前,梁曉秀交代他們在德國每座都會都要住最好的旅店,她需求一個套間,米拉和布朗每人預訂一個標準間。
全天下約有9000萬人的母語是德語;全天下有5000萬人很好地把握了德語;全天下有2000萬中小門生和大門生正在把德語作為第二外語學習。德語的汗青能夠追溯到1200年前,標準的德語汗青也有200年。
“那我們明天早晨就去那邊看夜景吧。”梁曉秀說。
布朗誇大說,每一個對西方文明感興趣的人,德語都是冇法躲避的說話:冇有德語知識,就不成能真正曉得西方文明。比方,德國宗教鼎新家馬丁·路德在中世紀提出宗教鼎新,與羅馬上帝教分庭抗禮,終究創建了基督新教中的首要一派──路德宗。現在路德宗在德國、北歐國度等其他一些歐洲國度仍具有必然影響並在他們的文明中有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