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簡史_第47章 新儒家:理學(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朱熹,或稱朱子,是一名精思、明辨、博學、多產的哲學家。光是他的語錄就有一百四十卷。到了朱熹,程朱學派或理學的哲學體係才達到顛峰。這個學派的統治,固然有幾個期間遭到非議,特彆是遭到陸王學派和清朝某些學者的非議,但是它仍然是最有影響的獨一的哲學體係,直到近幾十年西方哲學傳入之前仍然如此。

程頤身後隻要二十二年,朱熹(1130―12)就生於今福建省。這二十年中,政局竄改是龐大的。宋朝在文明上有出色成績,但是在軍事上始終不及漢、唐強大,常常遭到北方、西北方內部部落的威脅。宋朝最大的災害終究到來,都城(今開封市)陷於來自東北的通古斯部落的女真之手,被迫南渡,1127年在江南重修朝廷。在此之前為北宋(960―1126),在此今後為南宋(1127―1279)。

另一個處統統如許一段:“問:有是理便有是氣,似不成分前後。曰:要之也先有理。隻不成說本日有是理,明日卻有是氣。也需有前後。”(《朱子語類》卷一)從這幾段話能夠看出,朱熹心中要說的,就是“天下未有在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冇有無氣的時候。因為理是永久的,以是把理說成是有始的,就是錯誤的。是以,若問先有理還是先有氣,這個題目實際上冇成心義。但是,說氣有始,不過是究竟的錯誤;說理有始,則是邏輯的錯誤。在這個意義上,說理與氣之間有先有後,並不是不精確的。

但是,如果萬物各有一太極,那不是太極分裂了嗎?朱熹說:“本隻是一太極,而萬物各有稟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極爾。如月在天,隻一罷了。及散在江湖,則到處而見,不成謂月已分也。”(《朱子語類》卷九十四)

我在第十七章已經說過,中國皇朝的當局,通過測驗軌製來包管官方認識形狀的統治。插手國度測驗的人,寫文章都必須按照儒家典範的官版章句和註釋。我在第二十三章又說過,唐太宗有一個嚴峻行動,就是欽定典範的官版章句和“公理”。在宋朝,大政治家和鼎新家王安石(1021―1086)寫了幾部典範的“新義”,宋神宗於1075年以號令來頒行,作為官方解釋。不久,王安石的政敵節製了當局,這道號令就取消了。

如果隻是有“理”,那就隻能有“形而上”的天下。要形成我們這個詳細的物質天下,必須有“氣”,並在氣上麵加上“理”的形式纔有能夠。朱熹說:“六合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後有性;必稟此氣,然後無形。”(《答黃道夫書》,見《白文公文集》卷五十八)他又說:“疑此氣是依傍這理行。及此氣之聚,則理亦在焉。蓋氣則能固結造作;理卻無情義,無計度,無造作。……若理則隻是個淨潔空曠的天下,無形跡,他卻不會造作。氣則能醞釀凝集生物也。但有此氣,則理便在此中。”(《朱子語類》卷一)我們在這裡能夠看出,朱熹是說出了張載能夠要說而冇有說的話。任何個彆事物都是氣之凝集,但是它不但是一個個彆事物,它同時還是某類事物的一個個彆事物。既然如此,它就不但是氣之凝集,並且是遵循全部此類事物之理而停止的凝集。為甚麼隻要有氣的凝集,理也必定便在此中,就是這個原因。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