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三國_第668章 援兵到來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劉胤轉頭叮嚀鄧樸:“傳令全軍,棄馬登城,代替前軍將士守城。”

但潼關分歧,一旦失守,關中的流派就丟了,晉軍便會長驅直入,直抵長安。以是潼關對關中的首要性是排在第一名的,分兵去守藍田以後,劉胤親身帶領兩萬五千馬隊直撲潼關。

潼關、武關、蒲阪津每日的戰況都會及時地彙報到長安來,以是劉諶手頭把握著第一手的訊息。現在的情勢相本地嚴峻,一點也不容悲觀。潼關和武關那邊晉將羊祜和杜預彆離率十萬和五萬雄師日夜不斷地攻打,傅僉和王頎都在做在最後的死守,誓死而戰,固然兩座關城尚未失守,但情勢已經是芨芨可危了,如果再無援兵聲援的話,恐怕很難再死守下去。

眾將皆是大惑不解,以為蒲阪津的環境固然冇有潼關那般告急,但晉軍在東岸磨刀霍霍,隨時都能夠大肆來犯,劉胤隻派兩百人前去聲援,的確就是杯水車薪。

彆看潼關內裡城牆短而窄,關內倒是彆有洞天,光是地步就有百頃,河道環抱,這類城中有地的格式當真是彆具一格,如果潼關內裡被圍,關牆冇法攻破的話,單單是城內的這百頃良田就足能夠贍養數萬雄師,以是劉胤的兩萬五千馬隊加五萬匹戰馬湧入潼關城內的時候,關內的地還是寬廣充裕的多。

至於蒲阪津,劉胤並冇有派多少人,隻派了阿堅帶著一曲人馬趕往了蒲阪津。

至於蒲阪津,蜀軍打退了晉軍的第一次渡河行動,擊沉了很多的渡船以後,晉軍倒是再冇有渡河的行動了,不過從把握的諜報上來看,胡奮並冇有歇著,而是更大範圍內集結渡船,乃至從其他處所集結了戰船,試圖籌辦建議一次範圍更大的渡河行動。

“文宣,前幾日聽聞你還在涼州,如何如此快就趕回了關中?”傅僉欣喜歸欣喜,但還是一頭霧水,就算是馬隊,也不會這麼快趕回吧?

劉胤從玉門關解纜,一起顛末敦煌、酒泉、張掖、武威、金城、隴西、南安、天水、廣魏、扶風十個郡,風塵仆仆地趕回了長安,四千餘裡的路途,僅僅隻用了十天的時候,的確締造了行軍史上的神話。

幸虧沿路的郡縣已經都歸附了蜀國了,打前站的哨馬下達告訴以後,各郡縣的太守都尉縣令等官員涓滴不敢怠慢,立即籌辦乾糧和草料。每個郡縣的府庫當中都會存有必然命量的糧草,劉胤所需的數量又不是太大,隻要這些郡縣能供應三萬人六萬匹馬在這些郡縣區間的所需便能夠了,就算是府庫當中不敷臨時向大戶籌措一些糧草亦不是難事。

劉湛和郤正看著神兵天降普通的劉胤,驚得下巴都差得掉到了地上,十天前劉胤還在涼州的玉門關,這會兒工夫竟然就回到了長安,速率之快,的確是匪夷所思。

劉胤體味到了東線的詳細環境以後,立即做了分兵的決定,令傅募帶五千人前去藍田,協防武關,如果王頎在武關守不住,便令其退守商縣、藍田,畢竟武關道長達百裡,就算武關失守了,也非急所,隻要能守住藍田關,便可保關中無虞。

當然七天的乾糧是不成能讓蜀軍從涼州回到關中的,鄧艾的體例是提早派出快馬,告訴沿路的郡縣籌辦糧草補給,並直接堆放在通衢邊上,蜀軍馬隊趕到時,既能夠包管充沛的補給,也涓滴不遲誤行軍速率。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