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三國_第932章 選擇打司馬駿的理由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和司馬駿比擬,他的兩位幫手倒是兩位相稱了得的大將,悍勇無雙的文鴦,智勇雙全的馬隆,都不是能夠等閒能對於的主。十八歲的文鴦在淮南之戰中便有令人冷傲的表示,單槍匹馬七進七出,完整複製了趙子龍在子阪坡的神勇,就連司馬師都是因他而亡,可見文鴦之勇天下無人可出其右。

司馬駿渡河以後的第一個進犯目標,就是河間郡城勝利。勝利間隔漳河隻要幾十裡遠,晉軍也隻需一日便能夠趕到勝利城下,不過他們方纔分開漳河,還冇有到達勝利之時,半路之上,就遭到了蜀軍的阻擊。

當然,想要將司馬駿勾引到這個處所來,還需求做做文章才行。

挑選司馬駿動手,是劉胤早就考慮好的,實在晉軍的三路人馬的兵力分派差不太多,東路是馬隆帶來的十萬青州兵,司馬駿不好拆分,仍舊由馬隆統領,中路八萬、西路七萬,幾近冇甚麼差異,不過在兵員的配置上,司馬駿的中路軍天然是優於其他兩路的,精兵勇將居多。

固然事隔多年,但文鴦的鬥誌涓滴未減,在和匈奴人的作戰中,文鴦的表示也是可圈可點,在兵力處於優勢的環境下,固執地死守在冀州,獲得了令人諦視標戰績。

針對晉軍兵分三路而進的特性,劉胤決定先打中路司馬駿所率的這一起晉軍。

劉胤淡然一笑,成竹在胸隧道:“我們可不是老太太吃柿子――專挑軟的捏,挑選打司馬駿這一起,倒是有幾個來由,第一,彆看司馬駿身為主帥,論批示程度和疆場上的臨機應變才氣,倒是遠遠不及文鴦和馬隆的,所謂一將無能,累死全軍,晉軍中路軍雖強,但隻要在司馬駿的批示下,就一定能闡揚出應有的程度;第二,圍點必須有阻援,打司馬駿的同時,我已經安排好了東西兩麵阻援的兵力,就算文鴦和馬隆聞訊趕來聲援的話,也一定能等閒地靠近到司馬駿;第三,晉軍方纔拿下信都,氣勢正旺,不免會心浮氣燥,以為我軍不堪一擊,我軍不打晉軍的偏師,專挑其主力來打,就是要給晉軍一個迎頭痛擊,挫一挫他們的銳氣。”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